《互联网医疗产业分析报告》:行业规范缺失成产业规模化瓶颈

10.08.2015  16:13
8月7日,由人民网和健康时报社联合主办,人民在线承办、亚宝药业协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学术支持的“互联网+医药”跨界对话会在京举行。《报告》还对互联网+医疗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包括BAT巨头,还有以患者为切入点的挂号网,以医生为切入点的春雨医生,以药店消费者为切入点的掌上医药等。

原标题: 《互联网医疗产业分析报告》:行业规范缺失成产业规模化瓶颈

  8月7日,由人民网和健康时报社联合主办,人民在线承办、亚宝药业协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学术支持的“互联网+医药”跨界对话会在京举行。会议主题聚焦互联网+与医药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并首次发布《互联网医疗产业分析报告》。旨在推进当下医药健康产业的互联网+转型,提升医疗健康产业舆情预警和管理能力。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宣传中心副主任陶茂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健康时报社总编助理李晨玉、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武贤等领导出了席此次对话会并发表讲话。会上,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京健康云创始人之一、互联网战略专家徐欢生、北京思享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卫民、雀巢大中华区营养健康总监贾梅几位专家分别围绕互联网+时代传统药企转型、医药数据、医疗生产力以及健康传播等发表主题演讲。

  会议认为,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格局,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随着国家医药领域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互联网+”战略的推行,互联网+与医药健康行业的紧密结合,在为医药产业链带来强大聚合优化作用的同时,也一定程度改变消费者买药的传统习惯,消费者购药流程简单便捷化。未来几年医药电商空间巨大,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

   互联网医疗产业分析报告》发布

  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重磅发布《互联网医疗产业分析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全面回顾2015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和重大医疗舆情事件、分析了当下互联网医疗产业的舆论场现状,旨在为医疗行业产业提供舆情发展预警,提升舆情管理能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就报告发布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报告指出,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医疗元年,行业的爆发期。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整合了互联网医疗服务商、互联网设备制造商、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运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多种参与者,形成了以可穿戴设备和在线医疗为主的产业格局。互联网医疗将迈入高速发展期。

  互联网+医疗涉及非常广泛,包括药企布局,还有患者、医院、医药流通行业、政府相关部门都会涉及,专家对互联网+医疗普遍看好,应该说互联网医疗的特点是重新配置主体医疗资源,大大缓解我们看病难、繁、慢的现状。

  数据统计显示, 2014年移动互联网项目投资有80余起,是过去五年总和的3倍,总投资额将近7个亿美元,2015年的第二季度,有41起投资事件的发生,投资总额达到3.5亿美元,累计到今年上半年投资金额超过7亿美元,2015年投资金额预计比2014年翻一番,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的。关注互联网+医疗这个主题的基本以年轻人和男性为主,年轻人占多数,最多是30—39岁,中老年人相对比例比较少,男性占76%,这个跟大家习惯性观点不一样。整个助推互联网+医疗的话题比较集中,大家都比较关注政策方面的措施,比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还有《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等,以上政策为互联网+医疗产业提供了支撑。

  《报告》预测,现在有6.68亿网民,特别是手机网民是5.49亿,这些都在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受益者,而按照联合国的预测中国老龄化将很快到来,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近4.4亿,所以也使得这个行业的未来前景非常看好,今天20—29岁、30—39岁很关注互联网+医疗的年龄段,到2050年人们将处在互联网+医疗受益的年龄。

  《报告》还对互联网+医疗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包括BAT巨头,还有以患者为切入点的挂号网,以医生为切入点的春雨医生,以药店消费者为切入点的掌上医药等。

  《报告》还对是互联网+医疗的风险做出了揭示。其数据调查显示,该行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于法律风险,高达28%,行业风险22%,此外也缺少成熟盈利模式。目前,行业风险指的是行业标准缺失得互联网医疗规模化发展困难。另外是行业内部的封闭性,重复不必要的检查,使得无法互联网医疗服务推广遇到瓶颈。此外,还有行业对外的封闭性,各个机构切入的同时遇到种种制度的阻碍。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对行业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提出提前布局、完善商业模式,、三差异化竞争、培养综合性人才团队等行业发展建议。

   谢新洲:要把握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意义

  在会上,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发表了对当下热门“互联网+医疗”概念的看法。

  谢新洲介绍,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十分热的词,而互联网+医疗是热中之热,大概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一个是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长期困扰着人民群众,人民寄希望通过网络改善就医问题。二是互联网医疗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但开发不足。据有关资料统计,2014年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风投投资大概在69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了226%。三是发达国家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已经有成熟案例。我非常看好我国互联网医疗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谢新洲还提出,从现在的理解和发展层次来看,我们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还比较传统和保守,社会现实效益被夸大,人们对潜在的威胁、认识还不够全面。谢新洲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互联网医疗的内涵和意义有待深入。目前基本上把互联网医疗总结为在线就医、在线药品和可穿戴设备。如果在这个程度上理解互联网医疗,只不过是对现实运用的总结,没有把握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意义。互联网在医疗领域有两大功能,一是信息功能,包括信息的发布、交流和交易,另一种是数据功能,而数据功能才是未来互联网营销的核心和最大价值所在。对个人而言是从治病就医到个性化的健康关怀,对国家而言是疾病、医疗到有目标高效率的预防体系,从整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医疗的重头不是医,而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防。这点需要突破现有的围绕医疗信息,而不是健康数据构建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通过去年的数据来看,美国和我们在发展互联网医疗方面有差异,其实2014年美国互联网医疗最大的投资领域并不是实体网络,而是跟医药信息有关的大数据,他排名前四位的领域大概是这样,一个是医疗大数据分析,医疗消费服务,数字化医疗设备,远程医疗。我们过去互联网医疗投资额度在前四位的是什么?基因检测、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移动医药应用。美国的医药是意图打造围绕医疗数据建构的全线医疗体系链条,通俗的讲就是培养消费者使用数字化医疗设备获取健康数据的习惯,然后通过远程医疗完成整个过程,而医疗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是这个链条以及周边产业链和产业网的核心,围绕数据可以开放健康产品、健康服务以及国家疾控预案等等。

  第二,无论是在线就医、在线预约和远程手术,都不能根本解决我国目前医疗体系中核心的问题,目前我国医疗体系的核心矛盾是医疗资源紧缺且分配不合理,但是这几年靠上网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三甲医院的医生正常上班已经快忙晕了,怎么还有可能有时间上网接受患者问诊。那患者由此不再去三甲医院找专家吗?不去排队挂号吗?还有一种可能,互联网医疗技术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我们国家已经有6亿多网民,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也就是说我们还有一半的人不是网民,我们知道数字鸿沟出现以后,恐怕会更加恶化现有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局面。

  总之,对于医疗来讲互联网只不过解决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问题,但是并不能改变现实医疗资源的匹配问题。

  第三,假如我们建立以数据和竞争服务为核心的医疗体系,另一个问题就来了,用户饮食和数据安全问题谁来负责?我们要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和个人层面的安全。从国家层面来说,当一个国家人口健康数据被截取的时候还有什么战略安全可言,而这样的数据保护并不难,做好数据库安全管理即可,随着数字化、可穿戴、通信设备和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这些数据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易如反掌,由此我认为在社会各界和资本社会高度关注互联网医疗的时候要保持一点冷静,客观分析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我认为未来互联网医疗振兴不应该围绕信息应该围绕数据,数据安全问题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而不是当网络已经建成,再试图改变。当然互联网医药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因此偏离解决医疗问题的核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