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互联网治理体现中国大国责任

17.12.2015  09:59

互联网治理体现中国大国责任

演讲中,习近平提出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专家认为习近平的建议代表了中国对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思考和新主张,是中国积极参与互联网国际规则制定、履行大国责任的体现。

实现网络“合作的安全”

去年2月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中国要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黄日涵认为,从大国成长为强国的进程中,探索并提出一套中国特色的网络治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有责任不断地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治理理念和经验。

中国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讲话中,习近平提出“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

黄日涵介绍,当下世界存在的两种网络治理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倡导的所谓网络空间开放和自由的原则,坚持“多利益攸关方”的治理理念的“西方国家模式”;另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倡导“网络主权”原则,并支持发挥联合国在网络空间治理的主导作用的“新兴国家模式”。

亿欧网研究院院长黄渊普对南都记者表示,中国网络治理模式对亚、非、拉三大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习近平提供网络安全新思路

在昨天的演讲中,习近平多次提到了网络安全的问题。

曾长期在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 CER T )任职的任子行网络安全首席战略官周勇林告诉南都记者,中国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和规模上,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基础资源、核心技术等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国家在网络安全方面,还有不少潜在的威胁,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政府、企业和民间的努力,提高自身基础技术的水平,还要加强国际对话交流合作,这样才能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

联合国安理会反恐委员会执行局副主任陈伟雄表示,目前联合国在反恐方面有19个公约,但针对网络上的恐怖主义至今没有公约。联合国曾经试图讨论一个全球反对网络恐怖主义的公约,十几年至今仍无结果。习近平主席在这次演讲中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对话交流,有效管控分歧,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对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网络主权同样神圣不可侵犯

在昨天的演讲中,习近平提到“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这是他在公开场合又一次提及网络主权概念。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胡钢对南都记者介绍,网络主权是基于国际法中的主权概念在网络时代的一种延伸。网络时代,国家的网络主权与传统的主权一样神圣不可侵犯。

据了解,这已经不是习近平第一次提及网络主权。去年11月他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中,就表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透明的网络空间。”

胡钢介绍,互联网时代,国家主权从领土、领空、领海等领域拓展到“信息边疆”等新领域。同样,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也应该适用于国家主权原则在网络空间的应用。目前,“网络空间主权”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首肯,许多国家都认可“信息传播无国界,网络空间有主权”。

胡钢说,网络主权包含网络空间的领土主权、司法管辖主权以及信息主权等多个方面。近年来,中国政府依法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十分重视依法阻断违法信息的传播,在防范、打击跨境的网络入侵攻击等犯罪活动上也采取了积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