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聚焦互联网金融 朱云来舌战计葵生

27.03.2015  16:40

   【环球科技报道 周涛】 3月26日到29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在《互联网金融:自律与监管》分论坛上,从中金离职后的朱云来与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就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发生了激烈的讨论。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表示,P2P的核心是大数法则,数据积累下的风险控制,可以有效地保护投资者。整合大数据,通过借款人还款的能力可以对一些趋势、行为等进行判断。

  前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朱云来则反驳,判断本身很困难,核实数据是以高成本为代价的,贷款额小不值得花大精力。

   以下为朱云来和计葵生博鳌论坛舌战原文:

  下面的问题是问计葵生总的,大家知道陆金所现在搞得非常好。你是怎么样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特点来做好信息透明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

  计葵生:这个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讲P2P的。因为任何P2P平台一定要保护好投资人的利益,要不然这个平台做不准。如果大家到一个平台亏钱,就不会再来。所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其实是放在第一位的。

  中国的P2P也有一个特色,等一下陈总说一下,在美国很多的P2P平台投资方有很大的比例,其实是机构投资人。有专业度,有50%,是机构来买。而中国的P2P平台100%是散户投资人,怎么保护散户投资人是非常关键的。

  其实大家非常喜欢透明度,觉得要借款的人如果信息很透明,那就可以决定要不要投他。比如说他是男的还是女的,念哪个大学,年龄多少,做哪个行业,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小孩。就觉得如果我看到这些东西,投资人就比较好判断我要不要借给这些人。

  可是从一个数据跟概率来讲,其实这个确定性是非常低。你很难说我看到计葵生看起来信誉不错,工作不错,在金融方面工作。可能不代表我的风险高或者低。

  P2P一个核心的地方,其实还是大数法则的概念。借款端客户要提供很多信息,包括一些申请资料、征信局的资料,我们一定要去看过去的行为,比如有没有借过钱、有没有还过钱,外面是不是已经借了很多钱,这些信息非常重要。

  最近大家谈到第三方大数据的概念,重要性是慢慢在提高。简单来说,你看到一个人早上到超市或者晚上到超市买啤酒,晚上9点买一瓶啤酒,这个行为是正常的。可是有第二个客户是早上9点到超市买啤酒,这可能是风险高一些吧。

  就是要把很多的大数据整合在一起,再看借款人还款的能力,或者说还款意愿的可能性是多大。 我去判断一个人是判断不了,可是我把一千个人、一万个人、二十万个人一起动态管理,慢慢就大概知道一些趋势,按照什么样的状况、行为是可以判断的。

  朱云来:判断本身就已经是很困难了,包括报的数要正确,怎么去核实就是非常高成本的事情。何况贷款额又很小,你值得不值得花这么大精力?

  计葵生:坦白讲这也是一个过程,一开始第一天是数据比较小,能够比较的也比较少。而且在中国最大的风险,其实还不是信用风险。最大的风险其实是欺诈风险。第一天所有申请的资料是假的,电话号码、身份证、银行流水是假的,人民银行提供的报告也是假的。

  朱云来:所以这就是需要去核实,但是核实成本是比较高的。另外即便有了信息,核实也是正确的,是不是可以反应这个人的信用?还不是,因为你不知道他挣多少钱,不知道他花的钱是谁。你不知道他的总收入、总消费,也不知道他过去的支付体系、信誉,其实是很难判断的。

  计葵生:这个是有难度的。其实如果你看美国这么大的市场,有这么多的银行,还有这么完整的征信体系。真的把信用卡业务经营好,大概也是十几家而已。整个的能力是分析能力要很强的。陆金所所在的行业也是在平安出来的,平安做消费金融已经做了八年。我可以跟大家报告,做八年平均的坏账率大概是5%到6%,这已经有八年时间,100万笔贷款证明你在中国其实是可以用的。

  主持人 谢平:现在银行呆帐率是2%。

  计葵生:这是把企业都放进来,我是讲个人的信用状况来报告。在中国把征信报告拿进来,把第三方、客户行为拿进来。我觉得你要做到差不多5万笔贷款,经营大概两三年的时间,你也可以来判断你的模型有没有办法有预估能力。

  朱云来:平均贷款期限多长?

  计葵生:短的话大概是一年,长的话是两年到三年。美国的期限长很多,美国的可能是四年、五年的比较多。在我们的平台贷出去已经回来的有一半,可以看得出来客户的行为、真正的还款能力以及其他一些趋势。我们平台到今天贷出去的有20万笔。如果欺诈,借两年的钱坏账是到第12个月、13恩个月有困难还不了就停止。在中国如果是欺诈,什么时候变成呆帐呢?第三个月。

  在中国很好玩的地方,客户的行为在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区是很不一样的。你发现在东边有一些地方,包括温州、台州,这些地方小贷公司特别多、银行特别多,或者其他P2P公司特别多,这里的坏账绝对是比较高。如果你到西边、北边很多地方去看,传统金融业不是那么发达,坏账率是低很多的。

  在中国客户是经过线下的渠道找你,跟线上渠道找你哪个风险比较高?在美国是线上找你风险比较高,在中国是线下找你风险比较高。为什么?碰到人都有勾结的问题,如果线下的销售团队很大,这个销售团队要赚钱,是可以做很多事情,今天我借给这个客户,第二天给第三个、第四个。

  这是变成P2P的第一条线,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到底是什么样的客户可以进到这样的平台。陆金所到今天通过率大概是38%。就是有62%的客户做的模型以及所谓的分析,挡掉了60%。这就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是第一端。

  第二端,不管风险模型多好,还是要把风险再分散。今天有人借一百块,你一定要把一百块变成一百个一块钱来风险。有一个投资人是想投一百块,这一百块一定要投到一百个人。所以第一做了严格的筛选,然后把剩下来的拆分。

  朱云来:两头都拆?

  计葵生:对。如果有一百个人借钱,有五个人还不了,可是你不知道是哪五个。每一个投资人投到这一百个人的时候,一定有五个还不了,可是剩下95个人还的利息能够覆盖5%,这整个的逻辑就变成大数法则的概念。第二个是很分散概率的问题,这是很好玩的地方。

  朱云来:要贷出去一百块,实际上分成一百个来源,分过来作为投资我投了一百块钱贷款,其实是分在一百个项目?

  计葵生:其实每一个是一对一的合同关系,所以合同的关系是很清晰的。这样子做的话你投的时候是西边投多一点,或者东边多一点,可能有的回报比较高,有的比较低。P2P最重要的概念是避免其中的风险,就是分散、避免其中的风险。

  这样子的一个国家,如果线下来做是做不了,因为所有的借款人、投资人在那里,同时要借、要投给你,这个成本太高。所以互联网的意义是什么?银行是做什么?分中分,中间承担风险。P2P的模式是分对分的概念。第一靠大数法则,第二靠分散逻辑。

  现在我看到了一个趋势,这个趋势是好还是坏?大家可以来讨论。最近保险在中国开始出信用保险机制。可是又扩大了,本来是可以保银行,现在可以保小贷公司,未来可以保个人。我自己感觉P2P未来的发展,其实会变成端对端、分到分,可能会结合一些第三方的信用保险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未来两三年会把不同的混合,然后会有优劣,最后的风险是机构投资人承担,比较低风险的是散户会承担。

  这在中国发展这么快是有挑战,我们每天在处理挑战,这个活不好干。因为需求非常大,如果一直把数据累计下来,其实机会还是蛮有意思的,还是可以保护投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