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之家”当学徒
□ 题画/作文 古志明
40年前,我肩挑行囊,挤在解放牌敞篷汽车的车厢里,上山下乡到桃尧鸡冠山下的松口镇办五七农场。车轮启动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这次是真的要离开温暖的家了。
五七农场距松口镇虽几十公里,须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且一路都是“排骨路”。我们颠簸着到达桃尧麻坝车站,肩挑行囊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两个半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农场宿舍是“纯天然”的,虽然农场为我们这一批知青建了新房,而且大门上方用竹篾织的一块牌匾上写着“五七之家”,感觉颇温馨,但整座房屋只有房顶是盖瓦的,而骨架却是树杆、竹枝,四壁则是在拼织好的竹架上挂上松树皮,再用稻草和上稀泥刷成光滑的外墙。屋内,几十号人睡成一排的大通铺,床铺下湿漉漉的泥地上还长着杂草。尽管环境恶劣了些,但我们也怡然自得。
刚开始我被分配到场部基建队,跟一位姓余的年轻师傅学建房。余师傅虽然没有学过《木经》营舍之法,但他早年就有随师学艺,实践经验丰富,农场的房舍、炉灶、猪舍都是由他施工完成的。跟着余师傅,我学着抡大锤、打炮眼、炸石、扛石、舂基石、搓泥灰。每到起基脚建舍时,余师傅总会郑重地嘱咐大家,“屋是住人的,不得马虎。”所以余师傅对泥灰的干湿度、舂墙的力度、盖瓦、作栋等的放置角度极为严谨。每一环节的力学结构都会边干边讲解。有一次,小师傅阿二刚舂好一段墙,可当拆下夹板过后不一会,整段墙崩坍了下来。原来阿二为了抢时间、赶速度,干活时“偷工减料”了。余师傅告诉我们,墙板和好后,倒入的第一层灰要均匀,边沿缝隙也要和好,放墙石骨、竹枝或树梗的要立体交叉,这样才能有角的拉力。接着,余师傅叫我上阵,我两手提起夹板,把每一层都舂结实、均匀,直到栋顶。不久后我也当上了小师傅,每到一项工程完工时,都油然而生一股成就感。
第二年,场部通知我到农场医务室,当熊医生的助手。熊医生其实与我同龄,但大家都管他叫“九哥”,因为他个子高大。他虽然不是医科毕业,但他家是医学世家,其父在松口镇是鼎鼎有名的内儿科医生,他在家时跟随其父学到了不少临床医学知识。他传授知识从不吝啬,认识常用药物、配常见病的药、处理外伤、肌肉注射等,他都悉心指导我。有一回我帮病人打针,针头没拔出来,九哥立马过来,教我出针时手握针筒的同时要有一个手指摁住针头,快速拔出。此时,我已被吓出了半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