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从教 忠恕传家

27.09.2014  12:38

  忠厚做人,宽和待人

  善能多积,庆自有余

  ●见习记者  刘晓娟

  特约记者  廖伟军  张炳锋

  在五华县水寨镇七都村斗米岭,五代从教的曾家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其祖屋仪凤楼中厅匾额所书“忠恕传家”则是曾氏家族一代代人恪守的家训。近日,记者走进七都村,探寻曾氏家风。

  曾家五代人从教的经历至今仍为邻近村镇百姓津津乐道。今年57岁的曾跃辉是五华县大沙小学老师,他说:“我的曾祖父曾英夫是前清秀才,在村里的私塾从教45年;我的祖父曾汉杰毕业于五华师范,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我的父亲曾广恩曾在五华县下坝小学、七一小学任教。”如今,曾跃辉的儿子曾颂文也在五华县河口中学教初三数学。此外,曾跃辉的小叔、侄子、外甥女甚至儿媳妇也都是教师。大沙小学校长邓文告诉记者,在七都村和邻近的几个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大多是曾家人的学生。

  “有文化”是七都村民眼中曾家人的共同“标签”。曾跃辉的姑妈曾慧珍告诉记者:“父亲曾汉杰最重视家里子孙的教育。连当时家里的两个童养媳,父亲也让她们去上学。”“文革”时期,曾家被错划为地主家庭,“当时家里的藏书一担一担地被挑走,全部毁了。”曾跃辉说。但曾家重教氛围仍在,曾跃辉的两个孩子曾颂文和曾文娇先后考上大学,“一家两个本科生”成了当时七都村的美谈。

  从教几乎可以说是曾家人的职业“基因”。曾跃辉说:“选择从教,就是选择与清贫为伴。”曾跃辉一家五口至今仍住在上世纪90年代建的平房里,但他认为,曾家最宝贵的财富在于“忠恕”。“忠厚做人,宽和待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代影响一代,这才是传家之宝。

  曾家还是七都村颇有名声的积善人家。“善能多积,庆自有余”,这是曾氏另一座祖屋“善积庆余”门前的对联。据曾氏后人介绍,楼名是由清乾隆年间的长乐知县为表彰曾氏祖先乐善好施周济乡邻所赠。时隔200多年,曾家后人仍以行善为荣并在生活中笃行。2009年,七都村修建水泥村道,曾家主动将自家的农田与被村道占用农田的村民交换,捐出农田近7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