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城之变
山区小城完成了一次蝶变,城市功能更完善,环境更宜居。(蓝文辉 摄)
2014年1月15日,五华县正式启动创建“广东省卫生县城”工作。近两年来,五华全县上下凝聚共识,迅速行动,分任务按步骤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山区小城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12月10日下午,五华县“创卫”工作迎来关键一刻,省考核鉴定验收组宣布该县正式通过考核验收,将建议广东省爱卫会命名五华县城为“广东省卫生县城”。
断头路打通了
五华县城地处琴江河和五华河交汇处,琴江大桥、古大存纪念大桥、水寨大桥、华兴大桥、五华大桥及河口大桥,架起了河上的高架走廊,成为两河四岸群众出行的必经之路。此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桥与桥之间的河堤没有连通,两桥之间几百米的直线距离,需要七绕八拐才能抵达。同时,随着县城车辆的剧增,原本就不宽敞的县城道路尤为拥挤。该县从解决群众要求最迫切、县城发展最急需的问题入手,把打通桥与桥之间的河堤,作为改变县城面貌的重要抓手,与县城的扩容提质和“创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随着县城下坝堤、上坝堤、水中堤、员瑾堤、澄湖堤等断头河堤以堤路结合的建设模式相继打通,五华县城沿江路完成了升级改造,各桥之间互联互通的路网立即形成。今年,五华再次投入1.14亿元,实施莲洞堤和罗湖堤升级改造项目,把县城路网向外环路延伸,增加了2条县城外出的快捷通道。据不完全统计,随着8条断头河堤被打通,县城内通车里程增加了10公里以上,县城内主干道堵车现象得到明显缓解。
城中村变美了
随着主城区路网的完善,五华县城在居民记忆中的“村中城”印象也有了明显改变,但19个县城“创卫”村的村容村貌改善也显得尤为迫切。该县专门制定方案,把包含19个“创卫”村和191个“创卫”村民小组的14.6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域,划分为86个网格,把“创卫”任务全面落实至29个县直单位,把清理卫生死角、臭水沟和老粪坑列为环境卫生整治的对象。
水寨镇梨滩村是该县财政局的“创卫”责任区,按照“创卫”实施方案,该局把原村委办公大楼后面连片的老粪坑全部填埋,并重新规划设计,打造成为美观大气的村中小公园。其实,梨滩村老粪坑变公园的整治效果,只是该县推动城中村“创卫”、改善村容村貌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该县自“创卫”以来,共清理水沟32630米,填埋改造老粪坑1451个,清理改造污水塘202口,道路硬底化34833米。县城116个单位被评为卫生单位,64个居民小区被评为卫生社区,18个行政村被评为市卫生村,6个行政村被评为省卫生村。
街道变整洁了
如今,走在五华县城的大街小巷,不论是在清晨、黄昏,还是在烈日下、风雨中,不时可以看到流动的环卫保洁车和环卫工人清扫保洁的忙碌身影,县城主次干道的清洁卫生状况比一年多以前有了很大变化。
自“创卫”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先后购置自卸式压缩垃圾车、洒水车、小型钩臂车、桶装垃圾运输车、推土机、移动式垃圾桶、保洁三轮车、移动式垃圾压缩机等垃圾清运设备,同时,建设“三位一体”环卫设施和独立垃圾中转站15座、公厕30座,升级改造县城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场,聘请环卫工人上门定时收集垃圾,县城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和单位小区均被纳入保洁范围,县城公共场所和重点路段保洁时间超过12小时,县城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特别是县城主干道旁长时间放置的垃圾车彻底消失了,也解决了由此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
健身有地方去了
2013年,长乐公园一期建成开放;2014年,长乐公园二期、狮山公园、上坝公园建成开放;2015年,琴江广场、人民公园、街心公园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力争2016年春节前建成开放……随着一个个公园建成开放,居民有了更多休闲健身的场地。至目前,该县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了539.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9平方米,每晚仅到长乐公园休闲的群众就不少于5000人。
环境改善,宜居宜业 ,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在提高。
河堤打通,四通八达的路网形成,使五华县城的交通更加顺畅。
公厕、环卫工人休息室和垃圾中转站“三位一体”,不仅提升了垃圾处理转运能力,还提升了县城品位,更方便了居民。
梨滩村的村中小公园,昔日是老粪坑和臭水沟。
一条条断头河堤被打通,县城通车里程增加,环境进一步优化 。
昔日的河滩地如今成了长乐公园,不仅是当地群众健身休闲的好地方,也是县城的一张靓丽名片。
文/张炳锋 廖伟军
图/除署名外均为张炳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