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这五年】民生福祉增了 群众获得感强了

25.11.2016  22:32

  保障底线民生,为困难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生存空间;扶持创业就业,拓宽创客实现梦想的平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让百姓有病可医……“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民生投入逐步加大,民生工程一项接一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加大投入 保障底线民生

  五年来,我市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持续改善重点民生,突出抓好就业、就读、就医和社会保障,增进民生福祉。据了解,我市五年投入上千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78%。

  在财政的有力支撑下,我市先后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底线民生标准持续提升。五年来,我市低保、五保补助标准逐年提升,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次,转移就业43万人/次;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全市养老机构增至184间,养老床位增至20230张;全市共投入资金约6.91亿元,新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8500套,基本建成6953套,新增租赁补贴2635户;至2015年底,我市已将低保、低收入、重点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异地务工人员等纳入了住房保障范围,累计保障约3.4万人;实现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津)贴全覆盖,为80岁以上老人、60周岁以上困难群体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成功创建粤东西北首个教育强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二五”评比中居粤东西北第一,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项目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民生实事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基层群众的生活有了可喜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群众获得感增强了,我市连续四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攻坚克难 消除贫困人口

  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启动前,大埔县百侯镇旧寨里村村民杨锡奉是村里的贫困户。在广州市民政局的帮扶下,杨锡奉扩大了蜜柚种植规模,改造了危房,子女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成功在2015年摘除“贫困帽”,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年来,类似这样的改变发生在我市30多万贫困户的身上。

  消除农村贫困人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五年来,我市狠抓扶贫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各级帮扶单位累计筹集60多亿元帮扶资金,帮助 937个省定贫困村和8.147万户、32.48万贫困人口成功摆脱穷根,全面完成两轮扶贫开发“双到”任务。据了解,仅2013年至2015年,全市筹集落实帮扶资金27.05亿元,实施了12418个产业、就业、助学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帮扶项目;完成农村住房改造38853户,搬迁“两不具备”村庄7665户;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9.87万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8893元,分别比帮扶前增长了14.8倍和2.36倍。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统筹:罗娟娟

  撰文:李艳良  杨伟星

  摄影:吴腾江

 

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组织村民成立治安小组加强农村安全建设。图为义务警察查看各路口监控器。

广州市天河区新塘街道驻兴宁市叶塘镇上中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青山与茶农在茶田里查看茶叶长势,探讨如何利用茶叶进行产业帮扶。

名医门诊让患者在本地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图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知名专家来梅,为市民“把脉问诊”。

兴宁市罗岗镇的办事大厅极大方便了基层群众。

政府买单,在梅州城区实施特殊群体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使市民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政府牵线,来自深圳的180个爱心家庭与梅县区松源镇180名贫困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蕉岭县南磜镇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通过退出生猪养殖与使用河道格宾网以净化水源,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放大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