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共襄“命运共同体”美好未来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2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公布……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期间,“命运共同体”的话题展现出巨大的磁力,吸引着会场内外的人们用思考和行动去为“亚洲新未来”增添光彩。
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引起广泛共鸣,就是因为它承载了亚洲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智慧。
亚洲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那场改变人类历史的战争中,亚洲许多国家都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民族发展的梦想沉入黑暗。也正因此,这些二战后重新争取到民族独立、重新掌握了自己命运的国家,更执着地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更具有维护和平的信念。“一超独大”“国强必霸”的逻辑,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人喜欢,也无法生根。
今年也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东盟共同体建成之年。这是值得人们纪念的重要年份,也是激发人们铭记历史、鉴往知来的重要时刻。战后7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对峙不复存在,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在战后70年的世界形势演变中,虽然亚洲地区的政治体制最为复杂多样,历史遗留问题多如牛毛,但也正是亚洲国家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同非洲国家一道,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冷战结束后,同样是亚洲国家在推进区域合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独立自主”“合作共赢”是亚洲植根于传统的对外交往创新,也为重构国际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反抗压迫、争取自主,守望相助、共创繁荣,回看亚洲各国的共同来路,就能深刻地理解“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正因此,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坚持”理念,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认同: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为亚洲新未来揭示了方向和路径,也使各国找到了自己栖身于“命运共同体”的位置。
不管是亚洲今日的成就,还是共同开创明天的繁荣,都需要用公平、包容、开放促进互联互通,激发更多发展潜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所在。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访问中,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给到访的习近平主席赠送过当地出产的苹果。两年多来,在多场“一带一路”相关论坛上,来自中亚各国的很多州长,就怀揣着这种苹果,热情地邀请中国人去他们那里投资兴业。据悉,从中国西部到中亚,再到西亚和欧洲,对苹果产业感兴趣、有资质的地方,正在构建一条产业化的“苹果之路”。而这只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插曲之一。两年多过去,亚投行人气鼎沸,丝路基金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命运,在这些振奋人心的早期收获中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把握命运,需要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更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事实证明,“命运共同体”不是空洞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方略,能够带给各国人民实在利益。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滚滚向前,这种努力必将穿越广袤无垠的大洋,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摘自《人民日报》作者:曹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