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亚洲国家“无手机焦虑症”人群上升
“无手机焦虑症”(nomophobia),这是英文中近年新造的一个组合词,英媒报道称,这一现象近年在欧美国家已经被广泛关注。如今人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亚洲人也开始患上这种病。
智能手机改变生活
可以说,亚洲近几年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发展绝对吸引人眼球,这里有自拍杆的发明地韩国,有表情符(emoji)的发源地日本。自拍在亚洲十分流行。印度总理莫迪号称“自拍之王”。这些领导人利用智能手机以及社交网络,在年轻选民中赢得支持。
心理 学家的调查发现,亚洲国家的“手机瘾”正在快速上升,而且上瘾人群正呈现低幼化趋势。
以韩国为例,在十一二岁的学生中,大约72%的人拥有智能手机,每年使用手机的时间平均达到5.4小时。近期一项调查访问了近1000名韩国学生。结果显示,约四分之一的人都可以评估为“手机上瘾”。
在亚洲很多国家,智能手机已经全面渗入人们的生活。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拍照、上传、吃饭”,如今已是一个完整的就餐过程。而在日本,甚至专门有一个词汇来形容这种亚文化:keitai culture(手机文化)。
少年自控能力不足
据统计,亚洲现在有大约25亿智能手机用户。在新加坡,使用手机低龄化更是让人忧心。新加坡公益组织“触爱网络健全服务”负责人Chong Ee-Jay说:“孩子没有到那个成熟度,所以很难管控好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自控力。”据他介绍,在新加坡,学校的课程、作业等信息大多是通过智能手机上的App传递的。
在韩国,一名19岁的女学生由于手机使用上瘾已经接受治疗快两年半了。“我的手机就是我的世界。它变成了我的外延。如果我觉得手机可能丢了,我的心跳会加快,手心会出汗。所以我去哪儿都得拿着手机。”
手机问题已经引起一些国家的重视。在韩国,政府开发一款App,试图监测青少年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不过这引发了极大争议。另外,早在2011年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禁止儿童在半夜12时之后玩网络游戏。
联络外界唯一工具
分析人士称,在很多亚洲国家,学生课业负担极重,他们没有时间进行户外活动或社交,手机于是成为学习间隙与外界联络的唯一工具。他们通过手机与朋友互动、分享或获取信息。正因如此,手机有了一种“畸形”的重要性。
最后,怎么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无手机焦虑症”呢?专家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迹象判断:即便没事儿也不停查看手机;一想到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觉焦虑、不安;回避社交活动,宁愿把时间花在自己的手机上;半夜如果醒来也要查看一下手机;迷于手机导致学业或工作受到明显影响;很容易被手机上的邮件或App等分心。(张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