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位大学生和老街坊的“交换游戏”
学生们为老街坊家的门绘画。
好姨和她交换回来的画。
刘叔赠与的象牙珠子。
老街坊 新街坊
大洋网讯 广美大二学生与怡乐街的11位热心街坊进行了一次“交换游戏”,街坊送出百年老象牙珠子、年轻时使用过的铁饭盒、住院老伴使用的杯子,并讲述了物品背后的情感记忆。有的学生为老街坊设计了一张凳子,有的学生为老奶奶拍摄了一场微电影,还有的学生选择了制作居民记忆档案。这群“空降而来”的新街坊,正在悄然改变怡乐社区老街坊的生活。
有24位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学生实验艺术系的大二学生,在这个学期的一门课程中,他们需要以怡乐社区为据点,寻找一切可以创作的元素,最终以艺术作品呈现居民的生活和怡乐社区的特质。
最初,面对这样的课程任务,不少学生感到十分惶恐:这个社区的老街坊一个也不认识,被人拒绝了怎么办呢?但走进这个社区后,这些学生时常被老街坊的热情所打动:有小孩子热切地带领他们寻找他眼中的“游乐场”,有热心叔叔带他们家访周围的邻居,也有年近八旬的好姨看到他们辛苦奔波,一次次地提醒他们记得吃饭,令这群学生深受感动。
不少学生选择搜集居民故事,如成梓凤搜集幼儿园小朋友的梦境做墙绘,曾嘉慧选择了制作居民记忆档案,黄文诗选择了与居民来一场“交换游戏”,搜集居民的一件信物和一段人生故事,以此为素材创作一幅对方的肖像画回赠。黄文诗介绍,前后走访了20多位居民,其中有11位热心街坊参与了这次互动,他们赠与的物品有梳子、鸟笼、象牙珠、陪伴数十年的饭盒、爱人的杯子……街坊们还分别讲述了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
变化:老街坊变得更热爱浇水了
除了为居民画一幅个人肖像、制作记忆档案外,一些学生选择以门绘、变废为宝的方式与老街坊互动。
怡乐七巷李叔的家门口有两件学生创作的作品,一件是原本铁锈破旧的门画了一条漂亮的锦鲤鱼,门缝上还有一小瓶水,一条金鱼正在水中畅游。家门旁本来是已被扔弃的花盆植物,如今已被学生设计成一个小花圃。现在,原先经常坐在门口的李叔,喜欢站起来活动身体,细心给植物浇水。李叔经常遇到对他家门绘好奇的市民,于是热情介绍门绘和园圃的来历。
在怡乐五巷好姨的家里,有一张学生为她设计的椅子。好姨乐观开朗,爱邀请街坊到家里做客,然而家里地方狭窄,椅子也不多,于是有学生为她专门设计了一张好姨专属椅子。
声音:
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
指导这场大学实践的广州美术学院老师张晓静表示,大学的学习并非只有专业上的实践,而应该是多方位的,如学会与别人建立链接的能力。在与陌生人互动的过程中,真诚的沟通至关重要,这场让社区内外的群体建立交流和沟通桥梁的实践是双方的,一方面学生留下了为居民创作出来的作品,另一方面他们也学会走出校园,去看社区中不同人的生存状态,去倾听不同群体的人生故事,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鲜活,收获也是丰富的。
故事一:
旧杯子和八旬老婆婆的思念
红色旧塑料杯子的信物来自一位83岁的老婆婆,老婆婆思考了很久之后把杯子送给了黄文诗,告诉了她这个杯子对于她的意义。去年,陪伴多年的老伴住院了,老婆婆保留着他常用的杯子以及杯子中喝过的水,一直不舍得清理掉,盼望着他可以早日出院回来。
如今,杯子里的水已经放置了近一年,老伴儿仍然在医院。老婆婆觉得,丈夫已经病重,估计没有机会再回来了,于是把杯子赠与了黄文诗。
收到这件交换物,黄文诗坦言,感觉很沉重。如今,老婆婆仍然每天一早起来,前往探望住院的老伴。为了让老伴补充营养,她每天缓慢地将枸杞、山药等材料打软、搅拌,再送过去喂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
故事二:
老式饭盒与曾在工厂工作的奶奶
钟慧琴奶奶给予的信物是一个年轻时用过的饭盒,这种老式饭盒在当年是很常见的物品。饭盒盖子可以倒扣过来做饭碗,中间一格可以放菜,饭盒是铝合金制的,最外面还有火烧加热的痕迹。
钟慧琴奶奶回忆,年轻时曾经在硫酸加工厂工作,由于上山路途遥远需要带饭盒吃饭,每到中午时分,用柴火加热饭食。这个饭盒已经陪伴她近五十年了,如今很少有机会用得上,但是看到会想起年轻时候工作的回忆。
“这个饭盒这么珍贵你真的要给我吗?”黄文诗询问。老奶奶表示,这些物品无法一直存留,即使留下来了,日后也会被后人丢掉,因此愿意就此送出。
故事三:
象牙珠子与爱收藏的大叔
老街坊赠与的物品琳琅满目,若以实物价值来论,最为珍贵的是一颗百年以上历史的非洲老象牙珠子,这件信物来自一位热爱收藏的刘叔。
刘叔1979年出生于原东山区,热爱收藏,为人十分爽快的,在怡乐租了一个房子做工作室。在他为自己打造的“小天地”里,刘叔与黄文诗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收藏故事。刘叔家中收藏了近五十个葫芦,他逐一教黄文诗葫芦的辨别方法。获悉学生的创作需求,刘叔选择了一串朋友从英国带回来的非洲老象牙珠,解下了其中一颗,赠与了黄文诗,并告诉她,这颗珠子起码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
文、图/广报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虞应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