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萍:增强产业创新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
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参加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广州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强调,广州要努力成为珠三角创新驱动发展的龙头和引擎。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省会城市的广州,承担着引领珠三角向创新驱动转型以及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重任。产业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广州正在迈向创新型增长之路,着力增强产业创新核心竞争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应成为提升广州创新龙头地位的重要突破口。
广州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度高,但转化能力及辐射效应偏弱是短板
广州地处珠三角城市群的几何中心,具有连通全球、衔接港澳、辐射华南的独特区位优势。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更促使广州的引领、集散功能不断加强。广州拥有华南科技资源聚集的优势,全省2/3的普通高校、70%以上的科技人员、97%的国家重点学科、约7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均落户于广州,为产业创新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同时,广州初步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65%,汽车、石化等先进制造业保持增长势头,电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点,广州具备了创新发展的坚实产业支撑。此外,广州的经济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南沙自贸试验片区形成的“政策叠加”效应,亦为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然而,与国内外城市产业创新的先进水平相比,广州目前仍存在两大短板: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研发能力弱,科技产出率及成果转化率偏低,产研融合度亟待提高。广州传统商贸文化注重短期收益、偏于风险规避的特质与新兴产业创新文化不相适应,不少企业往往满足于商业及加工贸易的“短平快”,创新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广州因高校科研机构云集而具有的相对研发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二是产业创新的辐射效应偏弱,对区域产业资源整合不足而同构有余,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特别是广州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自主创新竞争力偏弱,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这与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甚相符。
增强广州产业创新竞争力、构建产业新体系的四条路径
广州要在广东全省创新发展中发挥龙头和引擎作用,应该针对自身在产业与科技创新领域的短板,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高端产业集聚高端要素,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从而强化产业创新的辐射与引领功能。
一是围绕产业链实施大区域创新资源高效整合战略,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广州能否引领全省创新发展,取决于广州对大区域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广州应利用建设“1+1+7”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围绕产业链实施基于集群的创新资源整合战略,以形成协同创新优势。着力提升广州产业集群层次,做强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成为华南地区产业创新中枢;与珠三角城市群以及环珠三角、泛珠三角展开产业对接,在更大范围有效利用生产资源和科研资源;深化与港澳台及东盟更紧密的科技与产业合作,推进与发达国家的产业高位对接和研发合作,促进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
二是加强集群化创新载体建设,打造以“互联网+”为引领的产业新体系。广州应重点依托广州高新区、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等创新载体,构建产业集群化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推进建设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形成技术溢出和创新示范效应。同时,要利用“互联网+”对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作用,构建产业新体系。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加快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服务”新业态。
三是培育广州“产业创新文化精神”,着力扶持创新型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要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应在传承广州人精于商务、开放变通的“商业精神”的同时,培育以开拓创新、甘冒风险、宽容失败为内核的“产业创新文化精神”,以文化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同时,应优先扶持符合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实施“科技小健将”培育工程,针对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梯度扶持。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产业与科技、金融三链融合的“创新生态链”。广州在产业创新的战略及组织层面,应激活产业规划与技术预见、科技规划之间的关系,搭建产业战略技术前沿研究大数据平台。积极探索产业与科技、金融资源全面结合的新机制,借鉴国际顶尖科研机构运作经验,形成“科研+产业+资本”的集成创新组织模式,建设科研产业混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在广州设立科技支行,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