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上千亩荒地无人问津 水利设施失修成摆设

08.04.2015  05:02

  村民说,以前这里有过水渠,但现在不能正常使用。即使水库放水,水也到不了这片地。

  梁振湘告诉记者,水渠不能用,除了年久失修,主要还是原来的渠道设计不合理。

村民唐强家的十亩地中有五亩撂荒。原因之一是现在没有了水渠,无法灌溉。

  在农村,有一句谚语叫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就是说谷雨前后正是春耕的大忙时节。不过,在海南,由于当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基本上在春节过后,就开始了春耕。现在田里的秧苗正是快速生长的时候,应该是处处见稻田,满眼皆如画了。但是,我们的记者到海南调查时,却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海南农田缺水灌溉 农民被迫弃种水稻改种花生

  临近清明,海南省的春耕已经基本结束,不管是水田里的插秧还是旱地里的种瓜点豆,在当地都已经过了时分。但在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昌西村,六十多岁的陈尔坤老人还在地里忙着种花生。

  老陈的这一片地接近四分,长得稀稀拉拉的扇形叶子的这是花生苗,它周围叶子又细又长的这些都是野草。花生是半个多月前种的,但由于最近没怎么下雨,很多花生都没有发芽。地里没有墒情,老陈补种上花生后,还必须浇水,但这片地周围没有水渠可以灌溉。

  陈尔坤:现在补苗还要挑水浇,挑水,挑水,挑水浇(地)。

  老陈用扁担到地头的水坑里去挑水。这个水坑大小也就10平方米左右,深度不到一米,目前蓄水很浅,最深处20公分左右。这个水坑是以前水渠的排水冲刷形成,坑里现在的积水是下雨汇集而成。水坑虽小,对于老陈却非常宝贵。好在他家这片地面积不大,种花生的用水量相对种水稻也少很多。

  老陈说,种花生虽然比种水稻要耐旱,但他种花生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在这片旱地里种花生没有在水田里种水稻的效益好。

  陈尔坤:当然是种水稻(收入)比较多。

  老陈说,在这片地里种花生,平均一亩地的毛收入能到七八百元。而如果能浇上水种水稻的话,每亩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种上一茬就比种花生多出两三百元。但是,这一片地都浇不上水,不能种水稻,不仅老陈家,其他村民也都种的是花生之类作物。和老陈家相邻的这一片地,还撂荒了。

  西山村的村民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有过水渠,但是这一片地就是一直用不上水。

  记者:就是以前,有没有水渠,通到咱们附近来?

  陈尔坤:那水不到这里,水到不了地里边。

  老陈告诉记者,附近两三公里外就有一座水库,但是从水库里通到这一片的水渠没搞好,不能正常使用。

  海南省海口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梁振湘:由于年久失修,按现在要求的话,不能使用。

  梁主任告诉记者,这里原来的渠道之所以10年不能使用,除了年久失修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渠道设计得不太合理。

  梁振湘:在设计上面的话,它水位是比(耕地)太低了,所以现在要重新开挖。

  今年3月开始,在昌西村,一项包括水利设施建设的工程动工了。

  昌西村正在建设的这个工程,名叫昌西田洋农田整治工程,这个项目总投资730万元,其中三级财政资金68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1万元,主要包括甲子镇昌西村的水利设施和机耕道路等建设项目。

  记者:这个渠什么时候能够修完,开始投入使用?

  梁振湘:今年的7月初。

  水渠修通后,不仅老陈家的这片地要种水稻,昌西村所有耕地包括这些撂荒的耕地都可以种植水稻了。不过,村民们还是难以放下心来,因为有些地方的水利设施本来比较健全,这两年却被破坏了,并非因为台风这样的天灾,而是毁于日渐火热的开发和建设项目。

   一边重金修水利 一边建设毁水利

  这里是海口市云龙水库,属于中型水库。水库对岸有两个项目正在兴建。其中一处是房地产项目,靠近水库成了这个楼盘的最大卖点。而旁边这个项目甚至已经紧贴着水库边,工程渣土快要倾泻进水库里。

  根据海南省河道和水工程管理保护范围标准,水库管理范围为设计洪水位线或土地征用线以内区域,其中,中型水库设计洪水位线向外延伸100-300米。也就是说,从这个水库边的设计洪水线往外延伸100米-300米范围受保护,不能有任何建设项目。但是,正在兴建的这两个项目,距离水库洪水位线最多几米,已经侵占了水库保护范围。但水务局陈处长说,他们奈何不得,这些建设项目都是灵山镇城镇化的一部分。在灵山镇,各种开发和建设项目热火朝天,不断有水利设施被迫给建设项目让路。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副镇长吴坤祥:这个项目建设后,我们这个水渠就考虑就从这一边来进行改道,从这边改道。

  渠道改道之后,下游的灌溉不受影响,但是,新市村被绕开的这一段,上百亩农田无法灌溉。新市村原有耕地1060亩,随着各类项目建设征地,目前剩下的土地只有500亩左右。也就是说,新市村已经有五百亩农田和上面的水利设施都已经被城镇化开发项目吞噬掉。一旦有建设项目上马,土地上的水利设施都得让道。

  建设项目征地遇到水利设施必须先将渠道改道确保下游灌溉,这是水务部门的要求,但是,难以阻挡建设项目的步步紧逼。随着海口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张,周边乡镇的耕地日益减少,水利设施同步萎缩,有的被迫改道,有的被占用破坏。

   上千亩撂荒地无人问津 灌溉管网根本没水成摆设

  这里是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的林昌村,沿着乡间道路,撂荒的耕地随处可见,这些撂荒地都很平整但长满了野草,夹在绿油油的稻田之间,非常刺眼,村民唐强家就有不少地撂荒了。

  在林昌村,人均耕地一亩半左右,不算很多。唐强家的10亩地都很平整,没有山地,也没有坡地,她家为什么只种了一半儿,却撂荒了一半儿呢?

  唐强告诉记者,她家撂荒的五亩地分散在几处,都是离路比较远的地方,农业机械很难开到地里去耕作,完全靠人力耕种不太现实;还有一点,就是以前的水渠现在浇不到地里了。

  记者:灌溉的话,水渠能不能到(田里)?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林昌村南岳组村民唐强:以前有,现在那一片没有(水渠)。

  在林昌村,多数撂荒地位于距离公路和水渠都比较远的地方,不方便耕作也灌溉不到。由于当地青壮劳动力主要是男劳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种地的多是妇女和老人,所以,有的农户就放弃耕种了。因为耕地距离道路和水渠比较远,家里青壮劳动力又缺乏而放弃耕种还可以理解,但接下来的调查,记者看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水利站站长吴坤来:这一条,这个是斗渠,南岳(田)洋斗渠,第三斗渠,这个是斗渠,开一个口下去,这里离田比较近,它就开一个口下去灌水,到那边(斗)渠下去以后,里面有一个,田里面有一个,沿着(田)有一条毛渠。

  吴坤来提到的支渠、斗渠和毛渠都是水利设施概念。在农田水利输水渠道中,按渠道职能和规模,一般把固定渠道分为干、支、斗、农四级:干渠是输水的主要骨干渠道,是从水源地即水库或江河提取出的第一级渠道;支渠是由干渠分流出去的灌溉沟渠,是分支的输水渠道;再下一级是斗渠;斗渠下一级到农渠,是指从斗渠中将水引流到各个田块的渠道。有的农渠下面还有毛渠,类似水渠管网中的毛细血管。

  在林昌村,这条道路两侧的斗渠和农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道路左边的斗渠完好,水流畅通,靠近斗渠的水田都插了秧苗;而道路右侧的斗渠除了名字和左侧的一样外,渠道状况截然不同。这条斗渠几乎看不出水渠的样子,完全被野草覆盖,渠道也已堵塞,不能正常使用。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的林昌村南岳组组长林书桐告诉记者,这条斗渠已经废弃了两年,所以沿线多数农田已经撂荒。在林昌村,每一处撂荒耕地周围,斗渠都已长满荒草,渠道堵塞无法使用。这一大片撂荒地有一百五十亩,其中100亩是去年才撂荒的水田。林昌村共有水田4000亩,目前有多少水田被撂荒呢?村委会不太清楚,甚至连村民小组也没做过统计。

  林书桐估计,林昌村撂荒土地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可能接近一半儿。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耕地撂荒的呢?

  海南省海口市农业局副局长梁其海:外出劳动力逐步增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相应下降。第二个就是农作物效益相对比较低,种粮相对面积就少了,剩了一些(地),有部分地撂荒的情况。当然还有可能就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当然这是一个互相作用,也有常年失修,造成了不能种。有些东西,因为常年不种以后,反过来又促进了水利的常年失管。

  据了解,生产成本增加、种地效益低下,大量劳动力外出、农业劳动力减少,是当地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同时,水利设施废弃、无法正常使用也加剧了土地撂荒的速度。灵山镇很多村都是如此。

  海南省海口市灵山镇大林村支部书记潘正英:我们整个撂荒地,作为我们大林村这块,是比较少的,大概有800左右亩。

  除了海口,在定安县等地也都有土地成片撂荒,水利设施无法正常使用同样是其原因之一。

  海南省定安县水务局局长周传泽:它一个是淤泥比较多,没有完全进行清理,造成了淤泥阻塞。所以水没办法流过去,没办法,水渠水流过来。

   渠道堵在最后“一百米” 水利设施维修管理究竟该谁负责?

  记者调查发现,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等地水利设施齐全,但部分渠道尤其是斗渠以下渠道发生了一些问题,不能正常使用,从而出现了源头有水,地头缺水的怪象。

  海南省定安县水务局局长周传泽:你清淤不彻底,维护不好,就造成了水没办法(流),源头有水,下游没水。

  在农田输水管道中,虽然有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等多级渠道网络,但最终的目标都是将水送到田里进行灌溉。而在海口等地的一些地方,出现问题的基本上都是距离农田最近的斗渠和毛渠,是最后一公里甚至一百米发生了堵塞。那么,这些渠道的荒废和堵塞为什么没能及时疏通?是谁来负责维修和管护呢?

  海南省海口市水务局建设和管理处处长陈标:根据水利工程管理,相关的规定,水平工程,实行属地和分级管理,水源工程和干渠以上的(渠道),由水务部门进行管理,干渠之下的(渠道),支(渠)、斗(渠)、农(渠),由镇及村委会一起进行管理。

  据了解,在海南乃至全国,水利设施的修建是由水务、农业、国土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多各部门共同参与。但在修建完成后,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除了水库和干渠归水务部门负责外,支渠及以下级别渠道的管理维护都会移交给乡镇或者村来负责。那么,这些斗渠等水利设施为什么荒废了几年还没有清理疏通呢?

  海南省海口市灵山镇林昌村支书陈士旧:劳动力,就是少一点,他们都是在外面多。

  据了解,很多村庄由于多数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村庄出现了空心化,农业劳动力缺乏,留在村子里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要组织人员义务维护渠道非常困难。为什么不支付报酬找人来维护呢?

  林书桐:因为我们队就没有收益,就没有钱,没办法叫群众来搞。

  这些地方的村组干部都称没有资金来组织人力维护渠道。但按照渠道管理职责划分,支渠、斗渠以下渠道的管理维护都由乡镇及村负责。

  吴坤祥:像我们的分干、支渠,还有斗渠,这些都是镇政府,要去组织去管理,但是像那些支渠这边,村委会,还有斗渠,村委会这边有义务,要去配合来管理,管理清理,包括平时的维护、清理,但是遇到有损坏的这些,那么镇政府,在可支配的资金情况下,或者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来进行维修。

  记者调查到的部分水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的乡镇,都表示由于人力资金等原因,每年只能对部分渠道进行一两次检查和清理,无法顾及到属地的全部渠道。那么,作为水务部门,是否可以在管理好水库和干渠之外,再兼管支渠斗渠等渠道呢?

  海南省海口市水务局建设和管理处处长陈标:因为农业灌溉,设施比较广比较多,线路比较长,水务部门也不可能说,能够有那么多的队伍,那么多的精力,来进行管护。按照这个水利工程管理相关规定,就是谁受益,谁管理,谁维护。

  据了解,海口市现有耕地面积118.5万亩,其中水旱田61.5万亩,旱地57万亩。但水务部门这几年几乎收不到任何水费。

  陈标:近几年,水费基本上收不上来,能收到百分之十就不错了。

  陈处长告诉记者,由于完成了灌溉之后收不上水费,海口市水务部门资金紧张,水库和干渠管理维护费用虽有财政另行拨付,但已经捉襟见肘,加上人力有限,根本无暇也无权越界管理和维护本该属于乡镇管理的水利设施。水利设施多头建设,部分渠道疏于管理已经引起了海口市人大的关注和调研,正在努力寻求对策,而定安县水务局领导告诉记者,当地摸索出的一种渠道管理办法已经初见成效。

  海南省定安县水务局局长周传泽:镇里面组织他们成立一个用水协会,村一级也有用水协会,来进行有系统的有规范的管理。比如我们外出打工的,这个水田不种的,就可以流转给别家种,别家种,就由这个协会,来统一组织放水管水,进行水沟的清淤管理。这就保证冬季瓜菜用水的需要。

   【半小时观察】农田水利打不起折扣

  农田水利设施中的那些管道渠道,虽然很不起眼,但它却是农田灌溉最直接的保障。没有这些支渠毛渠,再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老虎吃天,没地方下嘴。然而,从刚才的节目中可以看到,一方面一些耕地被改变成了建设用地后,水利设施成了绊脚石;另一方面现有的灌溉系统虽在在主干上不断完善,但在从水库到田间的最后100米却遭遇堵塞,成了农民过不去的坎,再加上农业经济效益相对其它行业比较低,因此撂荒成了一个无奈的结局。事实上,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有明确规定。对从事工程建设,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农业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做大做强农业,需要我们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和依法保护农业设施的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需要行动起来的不只是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