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通关一体化今日启动

01.07.2014  15:40
在北京海关关长高融昆看来,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通过集成监管优势,打破了关区之间的界限,改进了海关通关流程,形成了监管更严密、通关更便捷、流程更科学、运转更高效的一体化运作模式。

原标题: 京津冀通关一体化今日启动

  经过紧张筹备与测试,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7月1日起正式启动,3地企业无论在京津冀任何空运、海运港口进出境,均可自由选择申报、纳税、放行地点,告别了以往在属地和港口之间奔波带来的不便,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即可顺畅通关。

  6月30日,《经济日报》记者在北京朝阳口岸看到,不少企业及货代公司员工正聚集在通关一体化窗口咨询相关事宜。诺托弗朗克门窗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采购部货运专员赵雪告诉记者,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实施后,进口零部件的通关时间有望减至一半左右,既节约了时间,还可省下一笔可观的货场租金费用。

  据了解,京津冀3地海关目前共有43个通关业务现场,通关一体化改革实施后,这些作业现场通过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一个虚拟的“区域通关中心”进行实际运作,正所谓“三地通关如同一关”。

  在北京海关关长高融昆看来,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通过集成监管优势,打破了关区之间的界限,改进了海关通关流程,形成了监管更严密、通关更便捷、流程更科学、运转更高效的一体化运作模式。

  不过,更让高融昆看重的是,通关一体化改革为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创造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进而为3地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海关监管服务条件。

  据悉,京津冀3地拥有的保税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在一体化通关模式下实施了配套改革。在推进3地产业对接协作中,上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所具有的转口、仓储、保税、服务等功能优势,将会根据产业布局的需要和企业物流的需要得到集成发挥。

  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1.4万家长期拥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中,约有六成需从天津或河北口岸完成通关。2013年,京津冀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达6125亿美元,约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4.7%,3地实际利用外资共计320.2亿美元,平均增幅高于全国增幅4.32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后,3地企业的通关成本将会大幅降低,而通关效率却有显著提高。”海关总署监管司司长徐道文算了一笔账:在一体化通关模式下,天津企业通过首都机场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时间至少节约8小时,途中运费可降低约30%。

  根据《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京津冀3地海关在建设一个区域通关中心的基础上,还将搭建统一申报、统一风险防控、统一专业审单、统一现场作业4大平台。在此改革框架下,京津冀地区企业被视为一个关区的企业,可根据其自身需要自主选择申报地海关,除了需要查验的货物要在实际进出境地海关办理验放手续外,可实现跨关区放行。此外,京津冀腹地区域的企业在京津冀口岸通关,同样适用一体化通关模式。

  “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继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后,海关总署将视试点工作情况陆续推进‘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联系紧密地区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海关总署副署长鲁培军说。(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