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好家风之“孝长辈 爱幼亲”:“英雄贤妻”李玉枝 “模范儿媳”罗水妹

15.11.2017  10:41

家风类型:孝长辈,爱幼亲

典型人物家庭:李玉枝,罗水妹

孝老爱亲,是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长辈、爱幼亲",绵延千年的孝德文化在羊城随处可及,孝亲敬老、崇德向善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最根本的道德信条。

世纪坚守承诺

"英雄贤妻"李玉枝为爱无悔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微霜,她已经陪伴了曾被判定为有严重后遗症的一级伤残的丈夫四十五载,用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她这里只汇成一句话:"一个家庭的小细胞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做出了我该做的事,几十年来一句承诺一个信念,现在能把老麦身体康复成这样,我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很欣慰。"

她叫李玉枝,一个善良坚毅的潮汕女子,丈夫是在1965年海战中受伤的英雄麦贤得。麦贤得在海战中不幸被一块弹片击中右前额,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由于脑浆流失过多,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几乎全部丧失,还引发严重的外伤性癫痫。然而在李玉枝的悉心照料下,麦贤得的身体已经恢复得如常人一般。现如今,李玉枝算是实现了半个世纪前的一句承诺:"一定要让英雄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结识"英雄",这辈子都会在一起

故事开始于1965年,那时候的李玉枝没有想到,她的后半辈子会与妇孺皆知的战斗英雄麦贤得交织在一起。

麦贤得受伤过后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医学专家们认为,温馨的家庭生活、细致周到的护理,会有助于他的康复。这就需要一个细心而又有责任心的姑娘来伸出爱的橄榄枝。

"高高瘦瘦的,白白的,还挺帅气。"这是她对麦贤得的第一印象。此时的麦贤得并不知道组织给他安排了这样一场相亲。这次见面后,李玉枝默默在心底决定要帮助组织让英雄好好恢复,给他一个正常人的生活。1972年,李玉枝与麦贤德喜结连理。

精心照料,稳定住丈夫病情

然而婚后的艰辛远比李玉枝预想的要多。

麦贤得的日常起居时间非常不固定,这让李玉枝不得不改变自己来陪伴他。他们的早饭时间一般在上午十点到十一点,午饭时间则到了下午两三点。睡觉时间则要根据麦贤得的具体情况来,倘若他心情不错就会十二点左右休息;但是要是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一直赖着不去睡觉,要到凌晨两三点才会休息。

同时,婚后的李玉枝还有自己的工作。一边要把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一边又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好麦贤得,这些让李玉枝每天忙得晕头转向。

因为受伤后的后遗症,麦贤得无法进行正常的言语表达,遇到表述不清李玉枝无法理解他的意思的时候,他总是急到要动用手势来表达,因此也总是会动怒发脾气。李玉枝从来不会因为丈夫脾气不好而生气,她总是顺着丈夫的心思来做事。

"这么多年我都是坚持换位思考,多理解关心他。"她觉得,要是她也有过丈夫这样的经历,遭遇过战争的洗礼,她也需要别人来理解和照顾她。所以,多年来,李玉枝一心一意都只是一个信念:为麦贤得创造一个无忧无虑地康复环境,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半个世纪,家和万事兴

和麦贤得共同走过将近半个世纪,李玉枝觉得风风雨雨过后无愧于心。

对于这些年获得的荣誉,李玉枝和麦贤得也都不看重。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要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和人民,要为党和政府、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李玉枝父母一共有8个孩子,麦贤得的父母有9个孩子。这么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并没有让李玉枝难以处理,相反,她对于处理兄弟姐妹的关系很是得心应手。"家和万事兴"是她处理问题的首要想法。

对于家风的培养,李玉枝很是重视。李玉枝常说,好的家风家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这些是民族精神,一定要从小教育,一定要身体力行。


"模范儿媳"罗水妹

以孝为先赡养老人十八年

都说"百善孝为先",家住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的罗水妹,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用十几年如一日的行动诠释孝的真意。自1999年与潘箭飞成婚,十八年来,她尽心尽力服侍一家老小,日复一日照顾公公婆婆的饮食起居,却毫无怨言。在她的眼里,"孝敬公婆乃天经地义"。

她的事迹在村里传为佳话,罗水妹也被邻里乡亲当做学习的标杆。

罗水妹家住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初见罗水妹,她个子不高,体型偏瘦,身穿略不合身的T恤,皮肤黝黑,脸上常常挂着微笑,说话很亲切,淳朴中透着干练。爱笑,是罗水妹给人最直观的形象。

为了照顾公婆,宁愿让幼子去寄宿

1999年,27岁的罗水妹满怀对爱情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向往嫁入潘家。当时公公婆婆已近古稀之年。虽然公公婆婆有六个儿子,两个女儿,但大多在外地,难以近身照顾两位老人。罗水妹主动挑起赡养老人的重担。2003年,公婆的一儿子外出时突发疾病去世,这给公婆带来了不小的打击,老人身体状况急剧下滑。两位老人经常是轮流住院,严重时两人同时住院,罗水妹也成了医院的"常住居民",细心呵护公婆的生活,洗脸擦背、倒屎倒尿、做菜送饭。

2007年,儿子满7岁,到了上学的年纪。由于村里无小学,莲麻村所有孩子都会选择到吕田镇上学。为了家中两位老人,罗水妹毅然做了一个决定:让儿子寄宿。"公公婆婆身体不好,更需要我。"罗水妹眼里含着泪,咬着牙说,"只能对不住儿子了。"

"三点一线"生活,"累了睡一觉就没事了"

孩子上学要学费、生活费,两位老人每年也需要几万元的医药费,这在普通的农村家庭是难以承担的。为了维持生计,丈夫潘箭飞选择外出做生意,常年不在家,家里的农活全由罗水妹一人干。医院、家、农田,罗水妹经常在这三点一线上不停的来回奔波。

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罗水妹就得起床给老人煲粥,因为公公牙齿少,肠胃不好,吃不得冷硬的食物。给老人换洗是最费体力的活儿,罗水妹常常要花个半小时,累得全身酸痛无力。公公生病以后容易大小便失禁,经常会弄脏衣物、床单,水妹一天要给公公换洗四五条裤子,床单几乎是天天洗。

有时候,她会累得瘫坐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但她从不在公公婆婆面前哭,把所有的苦水都往心里倒。"累了睡一觉就好了",十几年来,罗水妹一直相信这句话,她也是这么做的。第二天早起,又是一个精神饱满的罗水妹。

孝德立身传家,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

从小到大,罗水妹爸爸对水妹的教导就是"儿女要孝顺"。爸爸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水妹的奶奶并不是爸爸的亲生母亲,但爸爸一直将奶奶视为生母,甚至比亲生母亲还要亲。爸爸的一言一行,不仅为罗水妹诠释了孝道,还为她树立了孝的标杆。

"我这一辈子没有对不起任何人,除了我的儿子",但即使这样想,罗水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子能理解她,记住孝老对一个家庭的意义,好好对待长辈。

都说"母亲是儿子最好的老师",母亲对爷爷奶奶的好,儿子看在眼里。虽然刚开始离家时对母亲多有抱怨,但后来儿子慢慢地开始理解母亲的苦心。在这个小小家,母亲用行动传承家风,默默感染着儿子的一言一行;儿子将母亲当做榜样,不断向母亲靠齐。

2017-11-15 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