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人不识邻居 读温馨故事改善邻里关系
家人般的邻里关系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
即日起,如果您身边有和谐邻里故事,请拨打22112008告诉我们
东莞时间网讯 你认识邻居吗?你们串过门吗?
不久前,打工女孩阿凤猝死万江共联家中,三天没人知道,之前她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年。周围数十名邻居没人熟悉她,有人甚至说不需要认识,邻里淡漠冷了人心。本报问卷、实地调查发现,近六成人不认识邻居,其中近四成人因为不信任邻居,不想认识。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家都扛着理想,背着憧憬来到东莞,原本想将这里变成心的热土。然而城市生活里,家家关门闭户;或许天天见面,但都步履匆匆。你和你的邻居,似曾相识,但只是“熟悉的陌生人”。高楼大厦之中,不知不觉少了亲情,淡了人情。
城市最核心的是人,心暖了,城市才是真正的家。
为此,我们倡议,请敲一次邻居的门,哪怕彼此寒暄几句,并报以微笑,给心找个家。
如果你身边有和谐的邻里故事,无论是你的还是他人的,请拨打22112008告诉我们,我们希望以他们的故事为起点,给人以心的启迪,重建我们的邻里关系。
今天一起来读读以下温暖的故事吧!
两邻居“搭伙”过日子 好得跟一家人似的
文女士到邻居小月家“蹭饭”。本版图片均由东莞时报记者 邓文燕摄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好邻,这话在南城金域中央小区的文女士和小月身上恰如其分,她们是楼上楼下邻居,虽然认识不到两年,在彼此心里,她们早已把对方和家人当成自己家人。
每天快下班时,文女士都会收到邻居小月的电话或微信:亲爱的,回来吃饭吗,要不要下你的米。
文女士最近常加班,有时候8点多还没吃饭,回家前给小月一个电话:“亲爱的,你家还有吃的吧”,小月马上下厨煮个面或弄个蛋炒饭给文女士。
小月有两个快1岁的双胞胎儿子,文女士也会常常过去当临时“妈妈”。
两家人常常“搭伙”过日子
去年年初,刚刚怀孕的文女士和小月在电梯里打了个照面认识了,开始互邀到对方家里玩。
都是准妈妈,两个人的共同话题特别多。小月发现,文女士丈夫工作比较忙,她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自己做饭,她常常请文女士到自己家里吃饭,“我妹妹、婆婆、外甥女轮流在这边照顾我,她一个人,多一个人也就多一双筷子。”
开始时,文女士觉得挺不好意思,但小月很热情,有时候到家里连拉带扯把文女士请到自己家里吃饭。一来二去,文女士也不好推辞,干脆自己买点菜、买点水果,和丈夫一起到小月家里“搭伙”过日子。
“爸爸妈妈没空过来照顾我,家里只有我和老公,每逢周末,我们就和她们一家出去喝早茶,买菜回家一起做饭吃。晚上大家的老公一起出去打球,我们两孕妇在家里吃水果聊天。”文女士说,就这样,两家人把生活过成了一家人。
特别难得的是,文女士和小月的家人捎什么特产,都会给对方家里多准备一份。
都是彼此孩子的“奶妈”
去年8月,小月和文女士孩子都出生了,小月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文女士也生了个儿子,前后相隔不到半个月。因为两人一起买一样婴儿用品,带小孩到小区里晒太阳时,其他邻居常常误以为三个孩子是三胞胎。
小月和文女士都觉得,说三个小孩是三胞胎也有道理,“他们刚出生时,我们都给彼此的孩子喂过母乳,当过彼此孩子的‘奶妈’,大家买东西时都会不约而同地买三份。”小月和文女士说,无论在心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她们也早把对方的孩子当成自家的去照顾和疼爱。
文女士印象特别深刻,孩子3个多月时凌晨一两点发高烧,把她和丈夫吓坏了,只能向小月的医生丈夫邱先生求助。尽管第二天8点还要上班,邱先生接到电话匆匆忙忙赶到文女士家里,冒着严寒陪他们送孩子到妇幼保健院看医生,“我孩子早产,体质差,常常发烧,小月是护士,她丈夫是医生,两人比较有经验,常常帮我照顾孩子。”
去彼此家里跟到自己家一样
今年3月,文女士休完产假回单位上班,把孩子放在妈妈家带,又回到了自己做饭吃的日子。小月马上跟文女士说:“你们就两个人,别开伙了,直接上我家吃吧。”
因此,小月和公公婆婆每次做饭前都会给文女士和丈夫打电话,你们回家吃饭吗,要不要下你们的米。“每次接到他们的电话,跟接到家里人的电话一样亲切和温暖,去他们家跟回自己家一样。”文女士说。
感情是相互的,对于小月家的事情,文女士和丈夫也都当成自家的事情。小月也说,文女士就像自己的家人和姐妹,每次有什么需要都能随传随到,彼此也不会像刚认识那样跟对方客气。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