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地不闲 闲田能赚钱

29.07.2014  10:45


松源镇善用土地资源实行“轮耕”,收完烟叶种水稻,实现“一年三季丰收”。 (吴腾江 摄)

  ●本报记者  黄山松  张 柯

  特约记者  翁尚华

  位于梅县区东北部的松源镇“身份”多:既是闽粤两省五县八乡镇的集散地,又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还是该区农业大镇。日前,本报镇村行记者前往该镇采访之时,勤劳的松源人刚采完烟叶,已抛下秧苗,等待下一季的收成。作为山区纯农镇,松源农民巧借外力、办合作社、科学轮作“三管齐下”,向土地要效益,“一年三季丰收”,摸索出了一条高效农业利民兴镇之路。

  农田不闲收入增

  松源镇是山窝窝里难得的小平原,松源河流淌而过,古时松木参天,今日依旧青山环绕,素有“梅县粮仓”美誉。

  记者在湾溪村村道边看到,农田之间稍宽点的田埂都被村民开辟为农家小菜园,辣椒、芋头、青菜样样都有,着实印证了村民对土地的“极致”运用。在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卢斌贤看来,村民们对土地的利用还体现在高效集约上。松源镇有水田16000亩,户籍人口4.2万多人,其中近半数外出务工。通过土地承租流转,该镇人均水田面积从3分地跃升至1.5亩,既避免了土地撂荒,又保障了农民规模耕作的收益。

  五星村井下有一处面积为200多亩的连片水田,大部分被承租流转。“我们刚收完烟叶,就把水引进田里开始种粮,10月下旬收完晚稻又接着种梅菜,土地不会荒着。”村民何荣华告诉记者,2011年“乡贤引进工程”引入的绿美州合作社在五星村试点种植、收购梅菜,他率先签约种植了两亩。当年仅一造每亩就增收了2000多元,每亩农田的产值从6000元左右增至8000多元。尝到“甜头”后,村里像他一样春种烟叶、夏种水稻、冬种梅菜的农户也多了起来。

  抱团发展闯市场

  烤烟、金柚、优质水稻是松源的主要农产品。2011年,该镇被规划为梅县区生态发展区,农业成为支柱产业。如何盘活农业资源激活产业富民?引导农业大户、行业能人兴办专业合作社成为一个有效途径。目前,该镇共有34个专业合作社,仅去年就新成立22个。

  黄振南创办的梅县东山红肉蜜柚专业合作社是该镇首个专业合作社。他回忆,2006年初,金星村有不少撂荒或未开发的缓坡地。在镇村的帮助和协调下,他从150多户农户手中承包了100亩农田,带动其他村民种植从福建新引进的红肉蜜柚,“产量稳、产值高,价格每斤约3元,比普通蜜柚高1倍”。去年,黄振南的百亩柚园给他带来了可观收益,合作社社员也增至40多人,附近桃尧镇、隆文镇等地的柚农纷纷要求加入。

  据统计,该镇金柚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1000多亩,但红、黄肉蜜柚种植面积近年不断扩大。仅2012年冬至2013年,该镇就开辟了约4000亩缓坡地用于种植红、黄肉蜜柚,使蜜柚种植面积突破9300亩。黄振南等种植大户还筹资建立了蜜柚加工厂,并前往珠三角等地拓展销售市场。

  引资回乡办农业

  松源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打好“亲情牌”,引资入镇促进农业发展。去年,该镇成功引进3个投资总额达6.3亿元的项目,年度社会总产值达到5.91亿元,同比增长7.32%;农村经济总收入4.11亿元,同比增长5.2%。

  “这几年,镇里先后引进了20多名乡贤和企业家前来投资,其中大多数与‘农’字挂钩,像牛羊养殖基地、名贵苗木基地等。”松源镇镇长卢剑平告诉记者,引资回乡办农业,不仅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还为传统产业提供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带动农户发家致富。作为乡贤引进项目之一,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在该镇大力推广“新优特”农产品象牙香占稻种植。“种子免费、包技术指导、包销,去年象牙香占稻收购价是每斤2.1元,比普通水稻高0.5至0.6元。仅此一项,每亩地产值至少增加了300多元。”卢斌贤告诉记者,该优质稻良好的效益,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迅速从300亩扩大至3000多亩。目前,该公司正在不断完善收购制度、筹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