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广州人口规模定在2000万人?这里有解答
大洋网讯 面向2035年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中提出广州常住人口规模在2000万人左右,意味着未来16年广州将增加约510万人口,年均增长在30万人左右。
这一规划中的增长速度与近年来广州40万~50万人的年均人口增长速度似乎存在一些差距,2000万的人口规模究竟是如何出炉的?是否与广州的实际相适应?17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进行了权威解答。
2000万人口的广州会比较宜居
本轮规划提出,到2035年,广州常住人口规模在2000万人左右,按照2500万人左右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新增城镇住房200万套以上,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量的比例不少于20%,保障性住房占全市新增住房供应的8%以上。
资料图。广报全媒体记者 廖雪明 摄
根据统计部门的数据,2018年底,广州常住人口在1490万左右,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达到2210万左右。意味着未来16年广州将增加约510万人口,年均增长在30万人左右。此外,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四年广州常住人口数量均保持稳增长,分别达到42.06万人、54.24万人、45.49万人和40.6万人。
对此,规划部门解释,人口规模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是一个很核心的内容,要以人口规模为基础为城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测算的时候会考虑很多因素,包括评估城市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生态环境容量等,即现有自然资源可以承载多少人口是比较宜居的,太多了会拥挤、会出现大城市病等。此外,总体规划的时间跨度大,预测的人口增长速度会有变化,并不只看最近四五年。
综合各种因素后,认为面向2035年的2000万常住人口、2500万服务人口是一个宜居的状态。规划部门同时表示,面向2035年的时间比较长,提出的人口规模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对规划会“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对人口规模的目标预测进行微调。
住宅供应方面,面向2035年常住规划人口增加510万,预计每年会有3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增长,新增住宅套数10~15万之间可以满足需求。下一步新增住宅用地空间如何布局,会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有更加准确和详细的安排。
增加400个口袋公园 打造15分钟生活圈
本轮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划聚焦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提出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统筹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城市。规划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3~10万人的常住服务人口规模打造社区生活圈。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便捷、舒适的公共服务网络。
规划针对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养老设施、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公共空间、市政公用设施、便民商业设施、行政服务管理设施等九类设施,分别提出了配置标准和要求,如每个社区生活圈配置1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1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自助图书馆、每500米服务半径布局1处社区公园或广场,面积0.4公顷以上等等。另外,规划结合人口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多元化等发展趋势,将社区生活圈划分为局部改善型、功能提升型、培育发展型三种发展类型,实行差异化的设施配置策略。
在公园体系中,规划提出到2035年增加400个口袋公园。规划部门表示,广州绿地面积不少,但8成以上绿地集中在大型郊野公园,市民可享有的公共绿地覆盖率并不高。目前2000平方米以上的比较成规模的绿地覆盖率只有63%,通过拆除违建、环境整治等,对街角空间灰色空间的充分利用,建设口袋公园等,未来公共绿地覆盖率可达到90%。
(广报全媒体记者杜娟、廖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