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人民日报》聚焦东莞人大工作经验
广东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放在法治轨道上解决,让人们看到了地方人大工作的生机活力
在广东一周的采访中,两件事让人直竖大拇指:一是在过去40年里,改革开放创造了奇迹,全省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第一;再一个是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支撑起良好的营商环境。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民主法治的保障。新时代,地方人大如何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近日,记者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进行了深入采访。
人大代表履职尽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人大的职能就能充分发挥
广州市天河区云集了众多互联网科技企业,被誉为广州的“中关村”。在广州越维信息科技公司总经理赵熙看来,广州之所以吸引众多高科技企业,得益于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得益于当地对企业和人才的全方位服务。
“有一次,楼上漏水,公司办公室被水泡了。按理说,这是上下楼层的物业纠纷,应该自己解决,但我初来广州,人生地不熟,沟通起来很麻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人大的社区联络站反映情况,没想到,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在这件小事的处理上,赵熙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这让他愿意留在天河区、留在广州市发展。
在天园街道东晖社区的人大代表联络站,记者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几位从外地到广东发展的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回忆与人大代表打交道的经历。
天园街道东晖社区居住着不少上了岁数的老人。儿女白天上班,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老人的吃饭问题。“买菜做饭洗碗,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真不容易。”市民王亮说。看到其他地方开办了“老人餐”配餐点,东晖社区的居民来到联络站,找到人大代表反映,希望也能在家门口开设配餐点。经过调研走访,有这样需求的群众很多,人大代表提建议、抓落实,很快,方便老人就餐的配餐点建成了。“菜品很丰富,各地的口味都有。”王亮高兴地说。
社会在进步,群众的期待在提升。翻阅一本本厚厚的人大代表履职档案,这样的记录还有很多。从哈尔滨来广州工作的郭洁是一位钢琴教师。去年4月,她在组织合唱团活动时,听到居民反映:“不知道能不能参加广州组织的育龄妇女健康体检。”热心公益的郭洁找到人大代表林志勇反映这一问题,很快便得到答复,社区里符合条件的女士都可以免费参加体检,这其中包括了许多从外地到广州创业的妇女。
记者现场拨通了郭洁的电话,她对人大代表履职尽责为民办事连连点赞,“以前觉得代表在报纸上、在电视里,现在感到代表就在身边。”
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志云说,经济发展有活力,前提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人有动力。人大代表关心民生、反映民情、解决民困,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让更多人心无旁骛奋斗打拼。可以说,这是天河区乃至整个广州市经济发展蓬勃兴旺的重要原因。
人大代表解决的问题可以小到一个路灯怎么点亮、一个井盖怎么装好,也可以大到一个企业怎么盘活、一个产业怎么兴旺。
东莞市大朗镇是驰名中外的毛织之乡,全镇拥有超过1.4万家毛纺织相关企业,毛织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600亿元。大朗毛纺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切,但众多中小微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18年1月初,人大代表周淦华了解到不少毛织企业面临的困境,他在东莞市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大朗镇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议》。这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重视,10个月后,金融服务平台建成,600万元贷款资金帮助困难企业经营重上轨道。
“只要每个人大代表履职尽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人大的职能就能充分发挥,人大制度的优越性就能充分显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巡视员黄学群说。
看准党委想干、政府能干、群众盼干的议题,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解决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是远近闻名的红木小镇。这里工厂多、人口多,每天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而番禺区内的火烧岗垃圾填埋场早已达到极限,新的垃圾焚烧厂还在建设中,垃圾露天堆放产生的臭气让居民们苦不堪言。
去年,石碁镇人大主席何炳添等多位区人大代表在番禺区人代会上正式提出议案,要求彻底关闭火烧岗垃圾填埋场,协调全市其他垃圾处理机构清运垃圾。“垃圾山”问题得到解决。
用提出议案的方式监督,在人大监督中并不常见,其力度之大,引人关注。“之所以采用议案方式监督,是因为我们看准了处理‘垃圾山’这件事是党委想干、政府能干、群众盼干的议题,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解决。”何炳添说。
广东水系交错,河流众多,一段时间以来,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水污染治理成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全省四级人大联动监督项目。
“要看水环境治理,就去车陂涌!那条涌以前又黑又臭,人都要躲着走,现在,市民可以在河边散步啦!”
记者来到车陂涌位于天河区龙洞街道的一段。流水潺潺,青草低垂,鱼儿游弋。真是难得一见的城市景观了。治理这条涌,人大代表从技术的角度、法律的角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河区人大代表、广东工业大学教授蔡春林掰着指头说,一是宣传发动,群众信赖;二是监督促进,政府信任;三是调解矛盾,大伙信服。
广州市人大代表、天河区市容环卫局第三管理所所长王凤丽,现场演示了如何运用手机APP反映河道污染问题,拍照—上传—备注,后台接收到信息,马上会分派相关职能部门派人解决。“如今,人大代表成了义务河长,不定期巡河,发现污染及时报告、及时解决,巩固了水污染防治的成果。”
人大监督,不仅体现在环境保护等民生实事上,还体现在预算监督等专业领域。东莞民营经济活跃,财政实力雄厚,加大对街道一级财政预算监督成为东莞创新做实人大监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监督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在线联网监督、专题询问、人大评议政府部门等,盯紧街道一级财政预算、国有资产家底,让每一分财政资金的使用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潘新潮说。
潘新潮很有感触地说,人大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一线”,只要想干事就有干不完的事,只要自身硬、敢担当,就“能担当”。
改革成果要推广复制,首先要制度化,地方立法有力推动了改革创新
深圳,青春飞扬,高起点谋篇布局。活力,源于创新;创新,源于制度。
“每一项改革成果最终要在内地推广复制,都要首先制度化。”深圳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曙光说。
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立法权是当年中央赋予深圳的一项重要权力。深圳特区建立以来,立法在引领、推动、保障改革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近年来,深圳人大继续发挥立法职能,加大改革立法的制度创新力度。比如,通过立法,将商事登记改革中出现的“除名”制度法治化,解决僵尸企业退出难题;通过立法,明确辅警的职责、权利、待遇,缓解城市警务力量紧张等问题;通过立法,改变过去政府主导拆迁的模式,探索居民和企业谈判,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
这一系列地方立法的“特色菜”让人耳目一新。立法直击的问题,很多是在全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深圳通过先行先试的改革和精雕细琢的立法,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在法治轨道上解决,让人们看到了人大工作的生机活力。
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办公楼里,记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打开广州市人大立法信息化系统,每一部正在制定中的广州地方性法规一目了然,全程留痕、节点提醒,立法的全过程清晰可控。庞大的数据库,可以对法规条款进行大数据比对,确保条款与上位法不冲突,与其他法规相协调。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小清介绍,运用这套“智慧人大”系统,还可以实时掌握法院、检察院和政府各部门的数据信息,立法、监督都有据可查。为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关于加强数据信息报送、推进在线联网监督的决定》,解决过去“信息孤岛”的问题。
“你看,今年各部门预算执行进度,点一下鼠标就看到了。哪个单位执行靠后,人大可以问询,督促其加快进度。”陈小清一边演示一边说。
采访期间,恰逢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座谈会正在北京召开。不少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工作人员表示,广东人大工作取得的成绩,靠的是改革创新,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仍然离不开改革创新。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东正在满怀激情地谱写新篇章,人大在立法、监督等方面又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新课题,比如,大湾区内不同法系、不同法律制度需要衔接,财政投入重点工程和项目需要资金监管,等等。
“40年来,广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尽责,开拓进取,为广东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广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为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王波说。(记者 张 毅 徐 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