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不妨借鉴供给侧思维

02.12.2015  11:04
原标题:人才培养不妨借鉴供给侧思维

  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国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座谈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口众多,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培养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人才队伍。因此,要着力培育更多高层次青年人才。(12月1日中国新闻网)

  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信息,2001年到到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从114万增长到749万,近年来最难就业年的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是我们现有的人才需求饱和了吗?若从百度输入“人才缺口”,电商、高级翻译、金融、医疗、社工等各行各业的人才缺口比比皆是。所以,不是人才需求饱和,而是现有的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

  如何平衡人才供给,进一步激活人才对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引擎。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供给侧改革,这一涉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改革思路,对人才培养也有颇多启发。从某种程度讲,人才供给现状与当前的产业转型发展极其神似,一方面是产能大,但社会对现有产品的需求疲弱,原本应该转化为社会发展能量的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负担;另一方面是需求缺口大,高水平、高能力的优质人才供不应求,制约了企业发展甚至是产业的转型升级。

  笔者认为,单就数量而言,仅2015年的应届毕业生就超过700万,如果能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那么,在数量上应该是达标的。所以关键还是解决质量问题。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不妨借鉴供给侧思维,在供给端下功夫,在质量上找差距。

  一是要树立需求导向,高校作为人才工作的起始点,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与时俱进,将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与当前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注重产学结合,产学联动,让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避免企业招聘后的“二次回炉”。

  二是避免盲目扩张,注重结构平衡。以往高校建设存在一个怪现象,过于贪大求全,你有什么专业,我就有什么专业,造成大而不精,全而不专,既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高校要注重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优我转,避免粗放型扩张与恶性竞争,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带有自身特色的高校发展之路。

  三是政策激励引导,经济转型需要政策引导,人才建设亦是如此。国家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在科研资金、实践项目、设备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为高校人才建设提供政策保证,加快高校人才培养在供给端上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