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2012年以来,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的办学战略,科学编制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健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机制,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近年来,我们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关键切入点,着力破解人才引进与培养、人员进退流转等方面的难题,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校内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开展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薪酬分配体系,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办法,完善了校院两级人才工作机制,设置B岗系列,用人机制更加灵活。健全教师职业发展促进和保障机制,积极支持和引导教师加入研究团队、出国学习进修、申请国家基金课题、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拓展教师职业发展渠道,增设青年教授、教学型教授、校内聘用教授岗位。加大力度奖励优秀任课教师,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6年来,我校专任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结构明显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师资队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专任教师从2012年的1572人增加到2017年的2471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从2012年的53.49%逐年优化,目前的比例为72.57%,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年龄结构上,目前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20.69%,36—45岁教师比例为47.13%;46—55岁教师比例为28.94%;56岁及以上教师比例为3.23%。在学位结构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1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7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15人,占比为57.3 %;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教师992人。在职称结构上,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130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49 人,占比为 18.2 %;副高级职称860人,占比为34.8 %。
人才引进、培养成效显著,院士人才取得新突破。 2012年以来,共引进招聘769名博士(后),大大补充了教师队伍。通过引培并举,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5人,省级以上各类人才83人,其中,双聘院士1名、千人计划10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青5人、国家优青3人、青年长江2人、万人计划9人、珠江学者16人。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团队16个,新增丁颖讲座教授113人。今年我校在院士人才培养上更是取得突破性喜人成果,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7年增选院士结果,共有61位科学家荣登新院士榜,我校刘耀光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院士。
目前,学校现有有两院院士4人(含兼职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千人计划”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万人计划”9人、广东省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29人、广东省“珠江学者”25人、人(事)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广东省教学名师14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深化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明确,学校先后于2011、2016年在《“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科学编制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学校专任教师人数达到2700人以上,生师比控制在16:1,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达到50人以上,具有海外学习或研究背景教师、博士学位教师和异缘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40%、65%和90%,努力建设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制定中青年教师发展规划。 学校于2013年制定《2013-2020年中青年教师发展规划》,提出中青年教师队伍总量、结构、学术梯队和学术团队以及高层次人才培育体制的建设目标,并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拓宽公派出国留学渠道、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措施,努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中青年教师队伍。
制定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学校于2016年制定人事制度改革20条,即《关于落实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若干意见》,从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优化考核评价和薪酬激励机制等4方面推进人事制度创新,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岗位设置、激励考核、职称晋升等改革措施,着力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活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完善人事管理和服务机制。 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全面统筹学校人才工作。制定了教职工考勤、考核评价、岗位设置与聘用、奖励激励、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出国管理、职称评定、薪酬福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30多项,不断完善人事制度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启用公开招聘系统、人才引进应聘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推行“互联网+人才人事服务”,完成6项人事管理网上办事大厅业务流程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让广大教职工少跑腿、好办事,提升人事、人才管理运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深受教职工欢迎。薪酬激励作用突出,已形成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多元化薪酬体系,对34位高层次人才实施了年薪制,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校在英国举办高层次人才招聘会
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师资补充力度。 改进工作模式,实现灵活进人。全面改革人才面试评价、招聘宣传、招聘考核等模式,人才引进基本做到每月至少一次面试,自主招聘每年3-4个批次。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人才招聘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积极开展海外招聘会,加大海外招聘力度。举办“紫荆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完善信息化招聘手段。举全校之力吸引人才,协同为人才提供贴心的服务,努力实现“一站式”服务体系。
我校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高层次人才招聘
持续改革人力资源配置和聘用考核机制。 完善首聘制和合同聘用机制。制定《华南农业大学首聘教职工聘用管理暂行办法》,在2016年新进教工中首次施行,首聘期三年,期满按合同考核,实行“按岗聘用、合同管理、非升即走”制度。科学定编定岗,完善岗位管理。聘请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为我校编制党政管理部门和教辅机构的定编定岗方案,经学校研究,确定了《党政管理和部分教辅部门定编方案》。突破编制约束,为解决部分岗位人员不足问题,设置B系列岗位,探索用人新机制,满足用人新需求。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和教师考核评价工作。制定了《“双肩挑”岗位设置及聘用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了岗位设置管理;成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工作组,制定了《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聘用机制规范形成,2016年首次对新进人员实施首聘制,有331人签订首聘合同。在2015年签订新的聘期合同时,47人降低了岗位等级,2人除名,教职员工“危机意识”大大增强,形成了奖勤罚懒、鼓励竞争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科学设置了239个B岗岗位,聘用1300多个合同岗位,形成了规范、灵活的用人机制。
大力实施“师资培养”工程。 充分发挥“丁颖人才支持工程”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瞄准国家和省各级人才培养项目,对校内人才进行遴选和培养,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和人才梯队建设。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实施暂行办法》,每年遴选出50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大力实施“校聘教授”、“青年教授、副教授”、“首聘教授、副教授”制度,学校从2013年开始实施“校聘教授”制度,8人获聘用。实施青年教授、副教授制度以来,共聘用59人次,且青年教授、青年副教授的职称晋升率达到了68.4%,首聘教授副教授159人。
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积极提高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公派留学人员的录取人数,拓宽教师国家公派出国渠道,除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出国留学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外,学校还每年设立400-500万的专项资金支持弱势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出国访学,共派出556名教师出国出(境)进修学习。鼓励聘用国外符合要求的教师来校授课和合作科研。
中科院学部发出倡议向中科院院士卢永根学习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强化师德建设,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校2012年制定《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方案》,全面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近年来制定实施的《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丁颖人才支持工程”实施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教职工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等人事管理制度,均将师德师风列入考核评价的首要内容,并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 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学校2016年制定《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并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师德考核工作小组,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各学院(部)、各科研单位也成立师德建设工作小组,为组织实施师德师风建设以及严格师德考核和惩处等提供制度和管理保障。6年来,学校持续开展师德教育主题活动月活动,师德征文获奖人数位居广东省高校首位;每年开展新进教职工的师德专题教育,涌现出10位省级以上教书育人的先进人物。(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