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大感动——人文与法学学院举行内蒙古预科生座谈会
今年我校共招收50名内蒙古预科生,其中人文与法学学院招收了23名,全部是蒙古族。学院从民族团结的高度出发,积极关心、教育和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方面给与支持和引导,促进预科生早日融入学院大家庭。近日,人文与法学学院2014级内蒙古预科生座谈会在启林北社区党建工作室顺利举行。该院党委副书记周艳华,全体辅导员和2012、2013级内蒙古籍学生代表及23名2014级内蒙古预科生进行了交流。
初体验·初印象
初来乍到,饮食成了内蒙古预科生们面临的首要问题,粤菜口味清淡,主食以米饭为主,为期一周的新生教育即将结束,内蒙古预科生们分享了各自不同的感受。“几天下来尝试了学校饭堂里不同风味的窗口,从粤菜风味到湘川美食,从荷叶笼仔饭到特色煲仔菜,吃了很多从来没有吃过的东西感觉很兴奋”,“饭菜口味相对比较清淡,还在慢慢地适应当中”。不过,吃惯了面食的北方孩子还是想念面食的味道,会后预科生们纷纷向师兄咨询学校附近可以吃到地道面食的餐馆地址。
“从通辽到北京,再从北京转车到广州,整整两天时间,2400多公里,从南到北,气候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当提到气候差异问题时,预科生们纷纷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九月的内蒙天气已是凉意逼人,上飞机前还穿着长袖和外套,一下飞机就感觉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有点热的喘不过气”,“但是既然选择了到这求学,就一定要学会适应”。
小细节·大感动
提起助班、心助,预科生们总有说不出的感动。“因为我们来晚了,从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助班师兄就开启了全程的电话指路模式,从北校门一直到启林北宿舍区。”来自呼和浩特的宁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动。
“真心感谢关心照顾我们的学院领导、辅导员老师,是你们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温暖”,2014级预科生们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记得前几天学院领导走访宿舍时,不但关心我们的天花板是否漏水、生活是否习惯?还不时地提醒我们注意防范最近盛行的登革热。学院领导的亲和力改变了我们对当官的印象。”
语言桥·心连心
人文与法学学院的学生以广东籍为主,本省学生超过百分之八十,对于说东北话的内蒙古预科生而言,听懂粤语实在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因此,交流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加强我们之间的语言沟通能力,宿舍里操粤方言的同学每天都会帮我补习粤语,我们也会不断的纠正他们的普通话发音,”一位女生打趣地说道,“她们都喜欢听我说普通话,感觉我们舍友的普通话先现在都开始带有东北味儿了。”学院周副书记也鼓励大家多听多说多学,方言的学习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地文化,也有助于预科生们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
有问题·我解决
对于2014级预科生们提出的关于“高中入党的预备党员能否按期转正,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证书是否有效,预科生阶段的军训学校是否承认、大学四级考试成绩是否有效”等问题,周书记和辅导员们都一一听取并耐心回复。
座谈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落幕,“当你们四顾迷惘时,不要急躁,让心沉静,关注脚下,其实路一直都在。学院祝愿你们象草原上的鸿雁一样坚强、无畏!” 伴着周书记对预科生们的寄语,伴着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这群来自内蒙草原的莘莘学子已经开启了生机勃勃的紫荆校园之旅。(文/人文与法学学院 叶皓凌 图/钟铮)
(责任编辑: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