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航 张冰: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8.10.2022  13:20

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在前进道路上完成好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都雄辩地证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主线。只有深刻理解这一主线,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质要求和光明前景,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一、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蕴含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突破的价值原点和逻辑起点。

以人民为中心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质。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遵循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原则,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关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形成并树牢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毛泽东同志讲:“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告别踵决肘见、环堵萧然,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最广泛的支持、最坚决的拥护,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一路走来党靠的是人民,面向未来党仍然要靠人民,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和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一样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凭借先发优势及长期积累的强大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一度被视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导模式,甚至被等同于现代化本身。但这一道路无法根本解决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区域现代化与世界整体现代化之间的矛盾,致使价值失序、社会断裂、民族冲突、生态危机与所谓的“现代文明”相伴相生。中国式现代化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一方面遵循现代化理论中关于以工业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一方面立足于人民根本利益,在“共同富裕还是贫富分化”“物质精神并重还是物欲主义”“和谐共生还是涸泽而渔”等问题上给出迥异于西方现代化的答案,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归根结底,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金钱、社会地位、官僚、国家的军事力量,以及公共通讯渠道——这一切都为资本所控制”;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民的主体性——人民是历史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重要特征和九个本质要求的精辟论断,句句围绕“人民”,处处彰显“人民”。人民,是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主题主线。

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自觉

一百年前,英国哲学家罗素预言“中国一定会给人类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图景”“给人类一个全新的希望”。如今,中国大地“无边光景一时新”“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开辟并取得成功,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生动体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完美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主体是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一种普照的光”“一种特殊的以太”,支配一切。它虽然为资本主义社会迎来了财富快速增长的高光时刻,但趋利而无序扩张的属性又决定了它不可避免走向恶性竞争、资源垄断,以及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压制——广大劳动人民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被严重弱化、虚化、边缘化。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激发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发挥资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能量”,消解资本野蛮生长的“副作用”,有效推动政治、社会和资本三种力量达到有利于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平衡。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是源自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坐而论道的空谈,而是基于人民参与形成的强大行动力。这是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旨是增进人民福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毛泽东同志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讲,“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意味着不仅要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而且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群众不仅是改革发展的主体,而且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主体。新时代十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全面升级,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以扎实的行动回应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新征程上,只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为了把人变成生产和消费的机器,而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十年来,我们党始终牢记“人是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扎实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向奔赴、同频共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有力推动了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面对新征程上的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只有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时时用推动人全面发展的长远眼光审视当下,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不偏航、不迷向、不倒退。

三、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路径,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自觉

长征,是“无与伦比的史诗般的远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要远征,就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个重大原则,紧紧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一目标,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赢得发展的“上升指数”、人民的“幸福指数”。

奋力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塑造新优势、激发新动能、开辟新赛道、布局新领域,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

奋力走好人民当家作主之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也是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重要制度保障。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切实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让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进一步增强。

奋力走好文化强国之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强盛,始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精神的滋养。日本学者村山节早就预言,“创造新的文明价值,这一重任必然要落到中国肩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凝聚为现代化事业劈波斩浪的精神力量。

奋力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特别是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奋力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难点环境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作者分别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