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让预警信息跑赢气象灾害

24.11.2014  13:31
      先进的数值预报技术和经验丰富的预报员“携手”,每天预报天上的“不测风云”并第一时间发出;

  人们接收天气预报的媒介,从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延伸到先进快捷的网站、手机短信、微信等;

  声、光、电、影一体化的气象科普馆,模拟各种气象灾害的景象、破坏力和形成机制,惟妙惟肖地教前来参观的孩子们如何预防危险,保障安全;

  在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湛江徐闻从两次超强台风的侵袭中挺过来,渔民忙着恢复生产、开建新房 ……

  记者近日深入广东气象灾害预报一线,在这个气候复杂、灾害多发、气象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的省份,感受预报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服务的现代化以及防灾减灾体制变革。

  报得准:

  推进精细化预报,原本按县划分的预报单元改成按网格点划分

  在东莞市气象综合探测基地,一台台记者从未见过的仪器设备呈现在面前。观测员尹淑娴挨个儿介绍:“这个20米高的塔叫云高仪,用来测云的高度……

  天气预报,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广东海岸线长3368公里,陆上“七山一水二分田”,气候复杂,灾害多发。过去15年,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死亡200人,约75%的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与气象灾害有关。

  “观测是预报的第一步,有赖于技术设备的提升。譬如云高仪,以前是没有的,观测员全凭肉眼看。”东莞市气象局局长凌汉强说,这些年,东莞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实现了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

  经过多年气象现代化建设,广东初步建成了由广州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11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186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海洋气象观测基地、41个海岛站等组成的立体化、全天候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常规气象灾害监测从原来1小时一次提升到5分钟一次。

  观测之后,就是分析计算。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庄旭东介绍了现代气象预报的“大咖”——数值预报技术,它是气象现代化的核心标志。“简单来说,就是建立一套大气运动方程组,把观测到的数据作为初始条件输入系统,再求得一个近似解,从而预知未来一周、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天气变化趋势。

  广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数值预报的相关研究和业务。在广州市气象局,数百平方米的机房内,一人多高的黑色机箱整齐排列。“这就是广东数值预报系统的载体——今年刚刚配备的大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00亿次。”数值预报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冯业荣说。

  观测网络的加密,加上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使得广东气象预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去年,广东台风48小时路径预报的年平均误差仅为126公里,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缩小到49公里;温度误差则缩小到平均2度。今年,广东提前4天预报了超强台风“威马逊”的形成,路径预报稳定准确。

  目前,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广东建成了全国首个格点预报系统,原本按县划分的预报单元,改成按网格点划分,陆上每5公里、海上每10公里一个网格点。广东省气象台台长曾沁介绍,广东地形复杂,往往相邻的镇和镇、村与村天气不一样;通过格点预报,公众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知7天内的气温、降水、云量、风等精细化天气预报。

  发得出:

  通过“一键式发布平台”,预警信息发布两三分钟就“搞定

  “未来一周多云,北风三到四级……”湛江市徐闻县海安镇广安村村委会一楼电子显示屏上,气象预报信息不断滚动。村妇女主任陈锦玉的手机,每天收到气象短信,她兼任本村的气象信息员,一旦遇到突发天气灾害,她必须及早通知并组织乡亲避风、防雨或撤离。

  气象预报的目标是防灾减灾,既要“报得准”,也要“发得出”,第一时间传递给可能受到影响的人们。2007年以来,广东逐步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纵向到底”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既有最“”的微博微信,也有最“原始”的大喇叭、铜锣,预警预报实现了全覆盖。广东2011年创建“广东天气”等全国首个官方天气微博群,目前关注网友超过500万;省、市级气象局和23个县气象局开通官方微信,粉丝约57万;手机短信发布能力由2000条/秒提升到5000条/秒;此外,全省已经有13个市和49个县成立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过去一条台风预警的发布大约要半个多小时,现在通过‘一键式发布平台’,两三分钟就搞定了。”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关小文说。

  在粤东西北等贫困边远地区,预警信息如何传递到甚至连手机都没有的群众手中?为让预警信息到达“最后一公里”,广东建设了629个乡镇气象服务站,布设5035块气象电子屏、4607个农村广播站,由农村基层干部、农技员、村小教师、普通村民等构成的基层信息员达2.6万多人。

  湛江是强台风“青睐”的地方,近4年来应对了8场台风袭击,特别是今年不到两个月内,两个超强台风“威马逊”“海鸥”接连袭来,但湛江保持人员零死亡。副市长何鑫表示,与受灾后再抢险救援相比,灾前就根据预警信息及时避险更关键。“今年这两次,提前四五天,台风还在1000公里外,气象就开始预报了,预警信息在电子屏、农村大喇叭、手机、微博、微信、12121电话平台同时‘轰炸式’发出,帮助我们念好了‘人、躲、防’三字诀。”5月17日,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持续大暴雨,科旺村大水围村,村干部“咣咣咣”敲响铜锣,一下惊醒全村的熟睡村民,及时转移群众300多人。

  用得好:

  防灾减灾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群众防灾自救意识有待提高

  9月16日登陆湛江的“海鸥”,是60天内袭击广东的第二个超强台风。广东借鉴香港经验,建立了台风预警下的停课机制。台风袭来时,湛江、茂名、阳江等地28个市县全部采取停课措施,实现了人员零死亡。目前,相关停工机制已经进入立法调研阶段。

  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出后,能否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除了相关机制的建立,也要依靠群众防灾自救意识的提升。

  在东莞,一个1700平方米、声光电结合的气象天文科普馆令人大开眼界,这里可用图像和声音模拟一年四季各种天气现象,进行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模拟演示……这个科普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今年3月开馆以来,已接待8000多人次参观。

  由于外来人口众多,防灾减灾任务重,东莞开展了安全气象社区示范创建,建成了66个安全气象社区,探索城市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新模式。

  不过,当前广东一些地区群众的防灾自救意识还有待提高。7月18日下午3时,防御“威马逊”关键时刻,湛江雷州市九龙湾海域出现100多艘回港避风的渔船,船上200多人都不肯上岸。当时台风已经逼近,最后救援人员游泳过去动员、帮助渔民上岸,再晚一点,200多条生命可能就没了。

  陆地上转移群众也是一件很费劲的工作,住在危房里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很多都不愿意离开住了一辈子的老屋,往往是救援人员赶在台风来临前把他们强行抬走。不少基层干部呼吁,群众的自救防灾意识,需要通过平时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

  服务在路上,改革不停步。广东省气象局局长许永锞透露,在中国气象局的部署下,广东刚刚印发了全面深化气象管理改革方案,将推进45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改革,力争到2018年,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4小时全省雨量、温度等数据时空分辨率达到1小时和3公里,台风登陆点预报精细到县,暴雨预警提前3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