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重视内源式发展

15.09.2014  12:46


   人民日报9月14日讯 (王世福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城市化是城市的外源和内源动力的制度响应和空间结果。城市社会的来临事实上伴随着一系列巨大的问题,如城市发展与乡村衰败并存、经济发展跟社会进步不同步、经济增长与环境品质不匹配。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顶层重要战略的提出,正是指向问题解决并更有效地推进和深化改革,以应对未来持续城市化的国家发展。

  作为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转型、重构的发展动力应该来自于哪里?是应该重视外来的机遇,还是必须更加着眼于城市自身的内部资源?顺德的城市发展与地方治理提供了一种内源式发展的范例。
  首先,顺德发展的动力单元具有合理规模。顺德由10个镇街构成,都有相当悠久的人文传承,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和地方自豪感,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配置和空间形态。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全球化的开放网络中,顺德培育并发展了根植性极强的本土化产业,就业与生活的匹配良好,产业吸引的人口在地性程度较高,“赚全世界的钱、过家乡的日子”成为顺德人幸福感的一种写照。考察各镇街规模,其大约20万—50万的人口规模,50—100平方公里的空间规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基本行政单元,具有较高的决策效率,在设施配置、公共管理、社会认同等方面都是比较合理的规模,这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理想人居规模的顶层战略,是值得思考的。

  第二,顺德发展的治理结构具有系统效率。镇街虽然各具活力、各显神通,但必然受到发展规模和管理能力的“天花板”局限。一方面,大型的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必须在区域层面统筹建设,以保证对内的优质服务和对外的便捷联系,区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顺德总体的设施保障始终处于良性的水平,网络型城市形态在能源、交通等方面并未形成严重的城市病。另一方面,在面对更高层面的区域竞争机会时,区政府起着督导整合的关键作用。在快速工业化低效率消耗土地至40%以上,镇级发展动力呈现瓶颈的时候,以“简政强镇”为核心的综合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既保持了镇的发展活力,又成功实现了区引领产业转型、三旧改造、美城行动等政策实施,并拟定了全区结构升级的“双核带动”战略,以佛山新城和顺德新城双引擎带动顺德以更强的综合实力,参与佛山的强中心建设,承担珠三角城市分工和国际竞争。这种两级协同善治的治理结构,对于国家治理的顶层战略,有一定的建设性。

  第三,顺德发展的社会建设具有地方认同。顺德作为粤文化的集中承载和体现地,以美食、人文历史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优质生活的“鱼米之乡”文化意向,本身就是一种内源性发展动力,能强化城市发展的地方文化凝聚力与外部吸引力。顺德工业化的成就,尤其是本土品牌制造业的根植性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意义与空间生产的关联,带来经济利益的获得与城市形象的提升,使岭南水乡从内涵上发展成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城市。

  当然,顺德的发展仍然需要面对相当严峻的考验,其中,承载绝大部分工业的乡村建设用地效率偏低、城市的区域服务和创新能力偏低、乡村设施现代化程度低和城市风貌特色不足等问题,都需要以更深刻的改革来深化推进。城市发展必然是与外部频繁互动中不断寻求自身多元化新增长方式的过程,既要积极争取外部动力,更要不断挖掘、整合内部资源。作为城市转型、重构的关键,是将所有的发展动力转化为具有地方认同的地缘共同体,这种内源式发展的城镇化结果,依然是顺德未来城市发展和地方治理的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