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看台湾:台北生活美学 面包与鲜花都要有

02.04.2016  15:53

忠孝东路上的咖啡店,更像是艺文空间。(图:台湾《旺报》)

台湾手作店的文创产品,有温度也有故事。(图:台湾《旺报》)

  中新网4月2日电 台湾《旺报》2日刊文讲述台湾淡江大学交换生眼里的台湾,文章称,诗意和远方与生存并不矛盾,生活美学使台北没有完全变成钢筋水泥城市,人情味也得以保留。

  全文摘编如下:

  这座无数次在台湾作家笔下写到的岛屿,我终于来了。从白先勇的《台北人》到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文学中的台湾是悲情的。这个海岛被不应有的历史和政治雾霾所笼罩,至今仍未散去,说悲情亦有他的道理。

  来台已有一个月了,且身处台北,我一直没有去“中正纪念堂”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不是因为害怕历史过于沉重,而是这里有更值得感受的东西:无他,最贴近人的,生活。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在这里。

   身边造一处小山水

  台北的人似乎更懂得在身边造一处小山水。其实现实中的台北并没有大家想得如此现代,即便是在台北也没有多少所谓高耸如云的摩天大厦,更多是像八九十年代的房子,算不上说旧,但肯定不是新的建筑。除去别墅住宅区,大部分的住宅区楼房都不会有自己独立的花园,没有所谓的小区,却连成了一个个小区。

  这些住宅区一般都由巷弄连接着,而人们就是在这些巷弄里造着自己的山水。台北的巷弄其实并不宽阔,然而两旁的楼房精妙设计以及不高的楼层保证了光照。

  行走在巷弄,你会觉得风是流动的,阳光是流动的,你更无须担心身旁疾驰而过的车,却要留心的是身旁的花草。这些大小不一的盆栽山水,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房子或者商铺的门前。不是名贵的花木,但是一枝一叶虽小,却毫无保留地舒展,自有一方天地;一枝一叶虽小,却不沾染纤尘。

  看得出主人在这方山水倾注了不少时光和心血。从文人居住且处繁华地段的永康街到淡水老城,这样的山水随处可见。台北人的眼中,生活是要维系的,但是绝对不是疲于奔命,诗意和远方与生存并不矛盾,远方太远,近处的美也不应被忙所侵占。

   咖啡是台北的生活

  在这里我学到了不可多得的美学。说咖啡吧,仿佛是小资的代言词,我无法否认,但是我从台北的咖啡店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台北确实是个咖啡城市,无论在哪里你都能看到咖啡馆,都能喝到咖啡。咖啡是台北的生活,不是产业。台北很多咖啡馆的名字除了是CAFE以外,还有一个叫艺文空间。

  你可以在咖啡馆里度过一个下午,看老板冲调咖啡,烘焙食物,看书亦或发呆。但更多的台北人在平日其实也只是在店里稍作停留,咖啡好了就赶往别处。然而老板并不因为这样,把咖啡馆随便弄成快餐店一样,桌子椅子摆好就算了,咖啡馆一般都装潢精致。

  说精致不一定是大大的落地窗配欧式的沙发,当然这样的咖啡店不少。但你会为之感叹的是店内摆设的小心思,桌上会摆着小小的盆栽,杯垫的小图案,小小的东西是不是都会给人温暖?这样的用心,无疑是对人、对食物、对空间、对时间的尊重。当然,台北许多小店如此。

  台北的各种大型百货公司,购物中心流动着与世界同步的气息,然而快速更迭的潮流并没有冲走那些坚持自己独特时尚风格的作品。各式各样的手作店散落在寻常巷弄。店里出售小对象大多数是亲手制作的,当然也就真的是独一无二。碎花拼布的杯垫,小巧的动物造型陶瓷筷子架,都给人一种无名的触动:“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手作店为生活加温

  工厂流水线制作出的产品无温度、无表情,能知道的只是生产日期之类的,而手作小物却能讲故事,因为它记录着作者对生活的片刻感想或者对生活的某些憧憬。大工厂时代下的我们,充分享受了大机器生产的东西,统一标准,同一规格。

  只在文创园里的工作室,也许你会觉得他们只是艺术家的自娱自乐,然而这种手作店,几乎遍及民居,就证明这并不是小众。这里的人们会去逛手作店,懂得怎么让身边的小物更有温度,懂得怎么让自己的生活空间变得更有意思,而不仅仅只是买大品牌的家电、家具。

  记得有篇文章说,房子可以是租的,生活却是自己的。把居住环境变好不是取决于你付出多少钱,然后买各式各样奇怪的东西来装饰,而是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根据自身条件去给自己制造一些小惊喜。

  也许很多人会说,生活质量是建立在物质上面的,我不否认。然而生活的美学更多是一种态度,和一种想法吧。

  也许正是生活美学,没有完全让台北变成钢筋水泥城市,人情味也得以保留吧。我们不能活得太随便了,总该讲究一下的。

   面包与鲜花都要有

  如果太过诗意会被人归为散漫,那么事实告诉我们的却是,台北被选为全世界工作时长最长的地区之一,而北上广深无一入选。在这里,诗意并不意味着放弃拼搏,放弃努力。但我们忙着忙着是不是就忘记了诗,忘记了远方?而同为忙碌的台北人却仍留一方时间与空间给诗意。

  我们可以过很好的生活,但不一定比他们更懂得生活。然而愿景也该有的,面包会有的,鲜花也是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