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人类过分依赖互联网 文字表情无法代替拥抱

26.04.2016  10:49
社交网站公司关注的只是我们建立更多关系、分享更多照片,但真正的友谊需要投入很多感情和精力,并不是互联网上你来我往的互动能够实现的。”

  (原标题:西媒称人类过分依赖互联网:文字表情无法代替拥抱)

  西班牙《趣味》月刊2月号刊登《对手机的超级依赖》一文,作者为比森特·费尔南德斯·得博瓦迪利亚。

  文章称,在2013年的科幻电影《》中,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此前的所有科幻电影所描述的关系。主人公在结束了一段失败的感情后竟然爱上了自己的电脑操作系统,这个拥有沙哑性感女声的“她”善解人意,陪伴主人公度过了难熬的时光。事实上,目前最先进的智能手机已经拥有了机器人助手,如苹果手机的“西丽”或谷歌的“现在”,我们可以用语音与它们沟通,它们的最新版本在对话中也更直观和自然。

  其实早在2005年,一家名为“香港虚拟生活”的公司就创造出了一款名为薇薇恩的“虚拟女友”,每月花6美元就能和“她”进行交往。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与薇薇恩就很多话题聊天。《》的编剧兼导演斯派克·琼斯在撰写剧本时从薇薇恩身上获取了不少灵感。

  文章称,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已经超过20年,社交网络也已经问世10年有余。在其不胜枚举的功能中,沟通在多数用户看来是首要的。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日益虚幻,完全依赖虚拟世界的沟通,一个人类依靠科技与他人沟通的社会也正在形成,最终,人类的沟通对象可能只剩下了科技本身。

  在这个千年的伊始,互联网还是完全互动的,网民们通过各种论坛、消息群和博客找到发布自己的内容或与陌生人交换意见的平台,但将每个网民变成独立的消息发布者和接收者的社交网络的出现可谓开天辟地。

  然而这一切才是刚刚开始,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谢里·特克尔在其撰写的研究技术对人类影响的书中指出的那样,“那时我们还能离线”。台式电脑在当时是进入互联网最主要的工具,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也还并不习惯将其到处携带。然而,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其触屏和多种多样的应用将其变成了具有多重功能的工具,24小时待命。

  文章称,因此,西班牙IBA公司2015年的一项调查得出的智能手机已经取代电脑成为最主要的互联网联通方式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这也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谢里·特克尔的新书《一起孤独》讨论的主要话题。她在书中就“随着科技提供给了我们人际间联系的替代品,我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展开了反思。当我们通过互联网发送信息、邮件、文件和推文时,科技正在重新描绘亲密和孤单之间的界限。

  特克尔同时认为,所有这些科技互动都无法真正满足我们,因为当我们在各式各样的社交网站中挥洒个性时,我们也在失去个性。“有时人们在进行了几个小时的网上沟通后,却似乎有一种从未沟通过的感觉。”她也提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虚拟亲密正在逐渐磨去我们的其他经历,甚至包括与他人的任何直接接触。

  能否用一条微信替代一个拥抱?

  文章称,“我想告诉你的是,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难过,我将为你祈祷”、“我谨向某某(逝者)的离去表示深切哀悼”……这些通过微信或短信发送的致意现在已经非常普遍。对某个熟人的离世表示哀悼终归是个不容忽视的礼仪,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感谢互联网,让我们如今不必非面对面或打电话,很多信息软件甚至都为我们编写好了合适的词句,只需找到它并按下发送键就行了。

  我们总是说社交网站使通讯变得极为便捷,但一些专家指出社交网站提供的只是一种替代品,它更方便,更简单,但却也更缺乏诚意。“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所有选项,我们要做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转发一篇推文或简单地发送一个表情”,致力于推动安全健康的新科技利用方式的专家乌尔科·费尔南德斯·罗曼表示,“我们已经任由便捷和时尚取代了很多更珍贵的东西”。

  我想拥有100万朋友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和2015年做的一项名为“青少年、技术和友谊”的调查对13至17岁网民的社交习惯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7%的人曾通过互联网找到过1位新朋友,29%的人找到过5位以上。其中有1/5的人从虚拟世界迈到了真实世界,将网友变成了生活中能够面对面接触的朋友。费尔南德斯·罗曼指出,事实上,社交网络能够成为现实世界中发展新关系的良好起点,但与此同时,仍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这是网络关系所缺乏的。

  “我们也许可以在脸书网站上拥有5000位‘好友’,但他们与我们认识10年、20年的朋友并不能同日而语,也不具备相同的质量。社交网站公司关注的只是我们建立更多关系、分享更多照片,但真正的友谊需要投入很多感情和精力,并不是互联网上你来我往的互动能够实现的。”他表示。

  文章称,此外,互联网和社交网站正在降低我们集中精力和学习的能力是常为研究人员所诟病的。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早在2008年就发表了题为《谷歌正在让我们变愚蠢?》一文,声称依赖互联网使其大脑出现了改变,影响了他理解复杂文章的能力,以及频繁的开小差使他很难将精力集中在一项工作上短短几分钟。如今的互联网与当时相比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其他方面,例如表达和感同身受的能力。

  互联网像毒品一样产生生理依赖

  文章称,有一种“即时需求”让很多手机用户持续依赖自己的智能设备来接收信息或消遣。一旦自己期望的没能即时实现,就可能会出现问题。塞维利亚大学心理学专家罗萨丽奥·德尔雷伊对这种“即时需求”的焦虑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紊乱,甚至导致人格解体进行了分析。“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如果有人没有及时回复我们,并不一定因为对方不感兴趣,很可能他正在做别的事情。此外,也不应将时间都投入在社交网站上。”她指出。

  早在几年前,就有研究人员将这种日益增长的对网络的依赖与堪称“快乐激素”的多巴胺联系在一起。多巴胺会在很多刺激的作用下传递喜悦兴奋感,其中包括酒精和可卡因。研究发现,我们在社交网络中发布一些动态后得到的回复也能激发多巴胺的分泌,也有理论认为这种“兴奋剂”的产生并不是在我们收到回复时,而是在发布动态的那一刻,我们的大脑会在对夸赞的预期中受到鼓励。

  德尔雷伊并不愿意将这种依赖与毒瘾相提并论,但她同时也指出,这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没有物质的依赖”,各项研究结果都列举出了数不胜数的例子表明无时无刻手机不离身给很多人带来的紧张和焦虑。不仅是青少年,德尔雷伊还告诫各位家长:“如果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本来就不多,那么请你和他们在一起时把手里的手机放下吧。如果连你自己都总在玩手机,如何才能说服孩子不要总盯着屏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