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失眠人群增多 是谁偷走了人们的睡眠?

28.08.2015  18:22
“在大城市里,失眠人群已占到了神经内科门诊量的三分之一。“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人体大约23点产生困意想睡觉,熬过12点睡意就过去了,长期熬夜,形成习惯也就令睡眠延迟。

原标题: 都市失眠人群增多 是谁偷走了人们的睡眠?

  ■打破砂锅

  “在大城市里,失眠人群已占到了神经内科门诊量的三分之一。”究竟是谁偷走了人们的睡眠?请关注——“不眠族”为何越来越多?

  “每日须存入,但是不能累积;能透支,但是马上开始计息;太多欠款对生命有危险”——这条被形象称之为“睡眠银行”的规则,表达了睡眠的障碍。

  然而,都市失眠人群在增多,究竟是谁偷走了人们的睡眠?

   夜难睡、早难起,都市生活失眠多

  这是很多人的经历:深夜里躯体很疲惫,大脑却很活跃;早上该起床了,可就是起不来;半夜刷一下社交网络,总有人凌晨三四点仍在发言;甚至有人在微信上惊呼“又是一夜无眠”。

  “在大城市里,失眠人群已占到了神经内科门诊量的三分之一。”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新通说,临床发现,很多人出现睡眠障碍,其中成年人有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

  62岁的赵女士失眠长达7年,隔两三天就要有一次依靠药物才能“睡一觉”,近期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她说:“躺在床上经常不自觉就想起过去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有些事情越想越难受,想起来都想哭,经常一整晚不能合眼。

  据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姬长锁主任介绍,由于多种原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失眠者不断增多,特别是在大城市,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一些人出现了“城市失眠综合征”。

  长期研究失眠的刘新通教授告诉记者,容易失眠的人群有几类:一类是脑力劳动者多;二类是高风险职业者;三类是性格内向、敏感的人,这些人群容易出现抑郁或焦虑的症状。

  医学研究发现,睡眠障碍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根据美国国立睡眠基金会2005年调查,38%的人每周至少有几天晨起不清醒,32%频繁觉醒,21%入睡困难,21%早醒不能再睡,7%每个月会有几次失眠药物治疗。

   该睡不睡、情绪波动,造成失眠并成习惯

  “失眠的原因有多种。”姬长锁认为,一是生活方式违反睡眠规律,在失眠人群中,7%的人患有“睡眠延迟综合征”,错过了睡眠的最佳时间。

  “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人体大约23点产生困意想睡觉,熬过12点睡意就过去了,长期熬夜,形成习惯也就令睡眠延迟。

  姬长锁说,一些年轻人追求夜生活,一到晚上就兴奋,安排聚会、泡吧、看电影、上网等活动;同时,太晚进食、大吃大喝也会让肠胃处于工作状态,导致中枢神经兴奋。

  “人们长期把失眠归结于心理原因,认为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是主要的原因,忽略了失眠的身体因素。”姬长锁说,失眠者往往是大脑神经某个区域长期兴奋,从而难以入眠。

  二是情绪波动影响睡眠。“焦虑症、抑郁症约占神经科门诊量三分之一。一些人因头昏、头疼、心慌、腹胀等躯体症状来就诊,一诊断是焦虑症。”刘新通说。

  此外,专家认为,外界睡眠环境不好,也会损害睡眠。人体在全黑、安静环境下会较好地分泌褪黑素,这是一种有效维持睡眠周期的激素。而大城市光污染严重,很多情况下,关上窗帘、不开灯也有光线透进来,这样会抑制褪黑素的产生,无疑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失眠是种病,超过4周一定要治

  “临床发现,失眠患者只有少数人求助于心理、神经等专科医师,绝大多数从未服用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改善睡眠。”刘新通表示,长期频繁失眠是一种病,需要求助于医生。

  据他分析,“失眠症”患者呈现“一高三低一大”的特点,即患病率高,就诊率低、确诊率低、治疗有效率低、健康危害大。一些人并不知自己是“失眠症”患者,更多的是因为头疼、头晕前来医院检查。可是通过仪器检测其睡眠状况,发现他们的睡眠质量很差。

  研究发现,未经治疗的失眠病人,43%思维及判断力混淆,59%记忆力普遍下降,83%容易沮丧和恼怒,42%情绪失控,47%有抑郁现象。

  刘新通指出,睡眠是维持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对失眠现象必须重视。而克服睡眠障碍,一是不要强迫自己,“躺在床上睡不着,不要强迫自己入眠,可以起来看看书,有困意再躺下睡觉。”他说。

  二是注意睡眠卫生。卧室要尽量安静、避光、温度适宜。可睡前泡脚,喝杯热牛奶,保持心情平静。“失眠症患者长期服用安定等镇静类药物,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形成药物依赖。”姬长锁建议,可考虑通过针灸等传统医疗方法抑制大脑兴奋神经,促进快速入眠。

  三是养成生活习惯。“睡眠前不要喝咖啡、烈酒,不宜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看刺激神经的电影。有些人睡前爱上网或看微信,无论是内容还是光线的刺激,都会影响睡眠。”刘新通说。

  专家表示,失眠病程小于4周的一般不需要治疗,大于4周小于6月的,可能会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必须及时治疗。

原标题:“不眠族”为何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