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获捐11亿如何使用引关注 分期捐赠被指刷指标

13.05.2017  14:22

近日,浙江大学获11亿元捐赠,成为国内高校获赠的最大单笔捐款,资金如何使用引发大众关注。校方表示,捐赠资金将用于成立研究中心,来支持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昨日,记者随机查询国内20所高校基金会官网发现,在获捐收入、支出及明细的信息公开上,这些高校的做法并不统一。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 民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基金会在通过登记管理机关年度检查后,要将年度工作报告在指定的媒体及基金会网站上公布。

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重视校友和社会捐赠是正确的办学战略。但是,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经常引发争议,原因就在于捐赠不公开、不透明。

资金将用于成立研究中心

2017年5月21日,浙江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而自5月以来,浙大的话题热度一直不减。

5月4日,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一篇名为《获捐11亿,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遂真教育发展基金成立》文章,文中写道,由浙大校友成立的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5月3日捐赠成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遂真教育发展基金”,向母校浙大共计捐赠11亿元。

有媒体指出,浙大此次获捐,打破了电子科技大学校友熊新翔创造的向母校捐款10.3亿的纪录,成为国内高校获赠的最大单笔捐款。

至于获捐资金如何使用,浙江大学方面表示,资金将用于成立“浙江大学遂真产业与金融研究中心”,支持浙江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等。

将每年公布一次资金使用情况

但有网友对这笔款项的具体使用及监管提出疑问。对此,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财务部部长徐函英表示,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每年3月31日前都会向民政部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接受年度检查。其中,就包含当面接受捐赠的收入及支出使用情况。

至于年度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是否会与实际获捐及使用情况存在出入,徐函英解释道,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为对于每笔收入和支出,财务部在核算时都会跟银行对账,而且民政部在年检时也会有提交清单的要求。”

此外,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顾玉林回应新京报记者称,11亿元并非一次性付清,而是将持续10年向母校浙大捐赠。“他们都是浙大的校友,考虑到即将校庆,就首期先捐赠1200万元。”至于后期款项及具体落实时间,顾玉林表示“还要看他们的经营收益情况”。

■ 追问

11亿“分期付款”是否炒作?

浙大方面表示双方签有协议,每次到账数额要看公司收益情况

艾瑞深研究院是国内一家第三方大学评价咨询机构,其院长赵德国昨日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浙大此举有刷指标的嫌疑。他介绍,此前媒体报道,2015年复旦大学校友向学校整体捐赠7亿元,创下复旦大学校友单笔及累计捐赠金额的纪录。2016年9月,电子科技大学获校友捐赠10.3亿元,设立“博恩教育发展基金”,再次创造了高校单笔捐赠的新纪录。

“浙大这次获捐11亿并不是一次性付清,首期捐款也只有1200万,不排除浙大在刷纪录。”赵德国说,近年来全国高校形成了你追我赶、捐资助学的态势,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总额、单笔捐赠金额及校友个人捐赠金额的多项纪录屡被刷新。

他认为,校友捐赠作为高校社会捐赠的组成部分,是对一所大学教书育人水平、校园文化、德育教育和校友工作成效的重要检验。尤其对于欧美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是彰显其办学实力与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对外公布所获校友捐赠的金额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宣传目的。”

面对质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顾玉林昨日回应新京报记者称,此次接受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捐赠,实际上是对校友捐赠模式的一种可持续性新探索。至于未来10年中,剩下的资金何时到账以及每次到账的具体数额,顾玉林也承认“数字还不确定,具体还要看他们公司的经营收益情况”。

那10年后11亿捐赠能否全部到账?顾玉林表示,“他们公司目前预计有120亿元的投资基金用来经营,而且我们跟他签有协议。”

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渊此前在捐赠仪式上表示,捐赠目的是通过平台的市场化运作,以有效、可持续的方式反哺母校。本次合作尝试以学校、校友为依托,以金融、产业为助力,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力求实现多方共赢。

<1 2 >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