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碧云羞桂魄 人间依旧是相思

16.09.2016  16:3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昨夜,海峡两岸,梅州台湾,客家乡亲同此一轮明月。梅州和台湾虽然山海相隔,但始终血脉相连、人缘相亲。两地长期保持着良好交流合作关系,两岸客家人之间始终有着浓浓的血脉亲情。值此中秋佳节,本报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梅州编辑站,以“中秋月·梅台情”为主题,在梅州、台湾两地进行跨界跨区域采访报道,讲述两地民间交流合作、互助互亲的一个个小故事,为读者呈现“两岸一家亲”的天然亲情和两岸人民对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台湾归来的九旬抗战老兵张树君——

  十五月圆夜 四代同堂乐

  在梅城东郊一栋叫“君祥楼”的房子里,从台湾回来养老的97岁抗战老兵张树君尽享天伦之乐。年幼的曾孙女凑过来靠在藤椅上,笑嘻嘻地仰起脸问他:“公太,柚子好吃吗?”他听到后马上将手中的柚子递到曾孙女面前,示意大家一起吃。看着老人家可爱的模样,一家人都洋溢起幸福的微笑。

张树君老人(左三)四代同堂过中秋,其乐融融。(林翔 摄)

  1943年,张树君考入黄埔军校瑞金分校,毕业后加入青年远征军,抗战卫国,为民效力。1949年,他随着部队去了台湾,这一去就是近40年,直到1988年回乡探亲时才再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2008年,儿孙将鲐背之年的他接回梅城,四代人共享天伦之乐。

  据张树君的儿子张发祥回忆,父亲去到台湾后,一直牵挂家人,通过与定居毛里求斯的堂伯书信来往了解家里的情况。1988年第一次回乡探亲时,他还将保存完好的40多封家书带回。张发祥说:“出生后从没见过父亲,第一次见面时两个人都感慨万千,他还安慰我不要哭。”重新与家人取得联系后,在1988年至1998年期间,张树君先后11次回大陆探亲。每次回来孙子都载着他到处逛,从状元桥、东山书院,到嘉应学院、叶剑英故居……梅州许多地方都留下了爷孙俩的足迹。当时张树君背着从台湾带回来的相机,记录了很多珍贵的时光。现在,君祥楼里还保存着许多张树君整理的相册,一张张老照片承载着张树君对家乡和家人深厚的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台湾时,张树君一直独居,逢年过节总是形单影只。现在回到故乡,四代同堂,儿孙承欢膝下,年近百岁的他虽记忆越来越模糊,但精神状态一直很好。又是一年中秋时,张树君坐在客厅的藤椅上,看着儿孙泡茶吃月饼,幸福安详。

  (本报见习记者 胡政韵)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