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下乡”有了手机直播工作室

18.08.2017  21:46

今年暑期,校团委与网络教育学院共建华南师大暑期“三下乡”手机工作室,创新性地运用教育优势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将教师教育与最新的移动开发技术相结合,构建移动实践教育平台,让“互联网+”贯穿志愿服务全过程。

 

 

手机直播“三下乡”

华南师大赴贵州“致远传情”志愿服务团、校社联赴梅州、勷勤吟诵社赴肇庆、音乐学院赴普宁、地理科学学院赴汕头等地开展了“文明创建”社会实践网络直播课程。此次总共直播50天,内容涵括:绘画创作、话剧表演、音乐启蒙、民族舞蹈启蒙、科学实验、手工制作、体育教学等近百节兴趣爱好和通识课程,以及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文化快闪等文明创建活动。服务团成员高度重视课程设计,课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反复讨论敲定主题、精心设计教案、课堂上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课后根据课程直播评价改进课程教学,力求传授给学生更多有意义的知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结合地域特色,彰显华师内涵,设计社会文化活动,如华南师大“致远传情”服务团承接贵州省罗甸县留守儿童夏令营文艺汇演、音乐学院赴普宁服务队就地编导竹笼舞等。

 

据悉,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自主研发的手机直播技术,采用最新的移动开发技术以及强大的后台支持服务,草根化、实用化的应用前端,实现“1手机+1网络”(4G或Wifi)即可进行手机直播,技术先进,应用草根。它可以通过手机、Pad等移动设备直播现场视频,在任意终端设备实时收看视频,并进行实时交流互动。依托“手机教师网”,可以开展城乡协同教学和双师教学,开展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开展对接学校送教活动,传播校园文化,构建“手机名师工作室”“手机班主任工作室”“手机校长工作室”等,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传递给乡村师生,实现“名师引领、资源共享、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次受到教育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注和肯定。

 

直播“零距离”,爱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感谢你们,感谢老师,感谢华南师大,大半年没见到孩子,再见是在手机屏幕上,第一次这么直观看到宝宝的表演……”,8月10日晚,贵州罗甸“关爱留守儿童·以校为家”二小营地汇报演出还没结束,当地小学班主任就收到远在湖南工作的学生家长短信。华南师大赴贵州“致远传情”志愿服务团承接的贵州罗甸留守儿童夏令营,通过手机直播,数百名留守儿童经过半个月的学习训练,不仅为现场的群众、老师同学进行了汇报,也与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们实现了爱的交流。

 

据了解,“三下乡”队伍每天将直播课程网址发到服务地教师群和家长群,教师和家长通过手机观看孩子们所上的课程,在直播结束后进行课程评价,为服务团成员的教学提供建议。手机直播打破时空限制,让远在外地工作的学生家长通过手机终端实时观看直播课程,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实现家校有效沟通,共筑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实现了学生、家长与学校多方互动。

 

通过互联网的有效互动,华南师大暑期“三下乡”手机工作室实现了服务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育人零距离”。此外,借助全国领先的网络教育优势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学校构建了移动实践育人平台“薪火驿站”,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融入互联网社区,对学生实践过程实行全覆盖、全过程管理,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解决高校管理中学生在校外期间如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通过“薪火驿站”,华南师大师范专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指导服务团学以致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形成教育新风气、树立精神文明新风尚等主题进行调研和实践。

 

手机直播技术实现教育扶贫

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开发的“教师手机网”为继续教育提供了线上平台,此次下乡也将这份资源带给当地教师。

 

目前,华南师范大学与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罗甸县初步达成通过手机直播技术,推进华南师范大学与贵州“校地合作”意向。当地的中小学教师将依托手机直播平台,观摩名师课堂、上传自己的课堂实录进行评价沟通,通过互联网缩小因地域而导致的学习资源差异和教育失衡,共享学习资源。

作者/通讯员:张思慧 李喆慧 | 来源:校团委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