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帮扶雷州14条贫困村 今年将实现100%脱贫

20.03.2015  13:05

修缮完成的陈宅村文化广场。许晓冰 摄

边巷村圣女果大丰收。许晓冰 摄 

   在乌石镇陈宅村,硬底化后的道路一改过往泥泞难行状况,村民为感谢帮扶单位花都炭步镇,将修好的道路命名为“炭步路”。

   在文堂村,93岁的老党员陈坚终于搬出了破旧潮湿的茅草屋,住上了新房,用上了花都区卫生局派驻该村村干部帮其添置的新家具。

   在铺仔村,经花都区教育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20人,村民获得农科专家技术培训,昔日贫困的村民凭借自己的技能找到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雷州大地,感受到了广州花都区对口帮扶以来,当地基础设施、村居环境和居民收入,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扶贫工作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习近平总书记的期盼与要求言犹在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我省也展开了2013-2015年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先富”带“后富”的行动在南粤大地上一如既往地铺开。今年是广东三年“扶贫大业”的“收官之年”。“先富”地区做了什么?如何带动“后富”地区发展?“后富”地区又有何变化?

   以广州花都与湛江雷州之间的结对帮扶为样本,记者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走访。经调查,花都区对口帮扶湛江市雷州市14条贫困村,截至2014年12月,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351.57万元,平均每条村667.97万元;其中花都区直接投入扶贫资金4324.66万元,村均308.9万元。全体帮扶单位累计投入700万元发展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质的飞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8388元以上,预计2015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58万元以上,脱贫率达100%。

   今年初,花都区区长林中坚再次到雷州就扶贫工作展开调研时表示:“花都对口帮扶雷州,立足民意扶贫。在解决行路、饮水、住房、上学、看病、增收、就业、党建‘八大难’的基础上夯实脱贫根基。”“扶贫工作扎实,群众得到实惠。

   林中坚说,2015年是收官之年,要做好三个字:即“”字,稳定脱贫,收队之后,村民要有稳定的收入;“”字,所有的项目都要出色收尾,不留包袱。切实做好农村扶贫“最后一公里”工作;“”字,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住房大变样:破旧茅草屋变崭新砖房

   车辆刚驶入乌石镇农村,春雨过后的山间小路格外泥泞难行。经过刻有“炭步路”字样的路标后,路况却变得平稳、通畅。花都区炭步镇帮扶乌石镇陈宅村的两年里,修缮了通往村口的硬底化道路,村民欢欣鼓舞,并将道路命名为“炭步路”。

   “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农村穷是穷在基础,更没想到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的雷州会缺水。”花都区派驻雷州扶贫工作组组长梁冰说,帮扶工作小组在深入了解雷州市各村庄具体情况后,总结了三大难题,“行路难”、“饮水难”和“住房难”。

   陈宅村驻村干部杨升踩着业已修整好的道路,回忆起2013年时刚入村的情景。“新鞋子一踩上路,鞋底都是红泥,刷不干净了。”杨升说。红泥极具黏性,尤其是在雨后,像是要将人粘在地上。

   在与当地市、镇政府以及村民积极沟通后,杨升决定率先解决“出行难”问题。过去的两年中,杨升积极争取当地财政资金,建设总投入153万元,建设硬底化道路4.5公里。

   “大家听到家乡终于要修路了,开心得不得了!”陈宅村支书陈秋生称,其间为解决资金缺口,村干部还到珠三角找在外工作的村民募资,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募集资金高达数十万元。

   与陈宅村情况相似的还有花都区教育局帮扶的铺仔村、花都区林业和园林局帮扶的那灵村,前者亦是由村干部牵头到珠三角募集资金113万元,后者村中的30多个老者纷纷拿出过年的压岁钱一尽心意。

   所谓“路通财通”,陈宅村道路修缮完成没多久,村民便迎来了第一位“自来”收购商。

   “从前我们生产的辣椒、瓜果等都要自己用牛车拉出去卖,现在老板们都开着大卡车进来一车车地拉。”村委书记笑得合不拢嘴。

   在花都区帮扶雷州市的三年中,遍布各村的茅草房也是“消灭对象”。

   在花都区卫生局帮扶的文堂村,驻村工作组在入户摸查贫困户基本情况后,帮助一位住在阴暗潮湿的茅草危房多年的90岁党员陈坚重建房屋。老人家资金不足,驻村干部筹集7.4万元资金用于房屋改建和购买新家具。

   2014年春节前,陈坚迁入新居,他在新家前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表达对党委政府的感激。

   在新华街帮扶的刘张村,去年台风“威马逊”之后新华街除了送去32万元灾后建设资金,还拨付帮扶资金172.8万用于刘张村茅草房建设,结合湛江的补贴要求,推出“以奖代补”的建房奖励制度,即今年春节前新房封顶并拆除茅草房的奖励1.2万元,今年6月前完工并拆除茅草房的奖励6000元,闲置茅草房拆除为明年春节前拆除奖5000元,今年6月前拆除奖200元,以此带动村民建新拆旧的积极性。目前,刘张村已动工建房的茅草房户已达93户,占总数147户的63.27%,已封顶的茅草房户已达51户,占总数的34.69%,已拆除闲置茅草房数为20户,占总闲置茅草房66户的30.3%。

   产业提升:发展优势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输血”与“造血”并重,这是花都区扶贫的一大亮点。

   在花都区教育局帮扶的铺仔村走访时,记者看到,这里有着与城市一样的硬底化道路,新修建了篮球场、水塔。而在扶贫工作开展前的2012年,这里还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小村落,村容村貌环境卫生较差,农田水利设施陈旧简陋。

   花都区教育局派驻铺仔村干部陆光球表示,村民希望能在2013修缮硬底化道路和解决饮水问题,这是他们的“夙愿”。为此,陆光球组织村民代表共同商议此事,并着手开展修缮道路工作。如今,铺仔村硬底化的道路增加了15公里,有的村道边还安装了照明路灯,村民一片欢欣鼓舞。

   记者了解到,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花都区教育局共筹集180万元配合花都区扶贫专项资金164.5万元对铺仔村各扶贫项目进行帮扶,在整个雷州帮扶中位名列前茅,确保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高质量的推进。

   与此同时,花都区教育局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道路,抓住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特色,增强铺仔村的“造血”功能。其一是发展西瓜、辣椒和玉米种植业。花都区教育局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15万元,帮助村建设种植基地100亩,年实现产值50多万元,纯收入10万多元。其二是发展养殖业。目前已投入10万元提供给专业养殖户承包村鱼塘,预计年实现产值20万元,每年返还3万元作为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此外就是进行铺仔村小学办幼儿园承包经营的洽谈工作,将投入10万元收取红利,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

   如今,铺仔村的面貌正在一步步发生变化,118户贫困户565人实现人均年收入达9600元以上,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100%脱贫。村集体也通过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0.7万元跃升至2014年的7万元以上,是三年前的10倍。

   像这样通过产业推动扶贫的还有很多,新雅街道办帮扶的边巷村则是其中之一。该帮扶点是花都区整村推进示范村,近年通过项目带动方式提高村集体、村民收入。新雅街为该村投入42万元,建设面积6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覆盖周边5公里14条自然村,3万人口。市场建成后,不仅缓解了区域农民买菜难,而且摊位出租每年可为边巷村创收8万元。

   生态扶贫:雷州海岸崛起青枣果园

   沿着海岸行走,目所能及是成片的青枣果园。据花都区交通局帮扶的康村村驻村干部何浩鹏介绍,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桉树林。

   “种桉树非常省事,植入土地后一直等就好了。”村委书记李武生说,桉树不需要多看护、打理,等其长成参天大树时直接砍伐便能卖钱,村民们贪图方便、简单,便一代代种植桉树。

   何浩鹏与扶贫小组组员在入村走访调查时发现,这实在不是一个正确的致富方式。且不说桉树产值极低,它们扎根于地下,吸附地下水的能力极强,这对于本就缺水的雷州地区来说更是破坏生态、雪上加霜。

   扶贫工作组因地制宜,为村民想了一条好法子:砍伐桉树,改种青枣,进而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农业。

   推行新生产方式的前期阻力颇大,青枣种植前景不明、对驻村干部不信任,不少村民曾强烈反对砍伐。“生态旅游农业,我们从来没听过,根本想象不到。”李书记说道。

   在与村干部商议后的第二天,何浩鹏起了个大早,开着车将村民代表一口气拉到了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希望能以红山村作为“改造模板”介绍给村民。参与那次考察的村民称:“惊呆了,真希望康村村也能像红山村一样。

   对作业区生产条件“优化升级”成了整个“致富程序”的“启动键”。康村党支部与驻村工作队决定携手盘活理顺“土地困局”,谋划发展“高效农业”。

   驻村工作队把各自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改善用地环境和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种植经济集约经营模式,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改良了种植版图的“硬件”。村委紧跟着整合土地,先全部回收用地再统筹,改变“农户土地分散,东一片西一片”的状况,努力集中连片开发,提高开发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农田改造、土地整合、大户带动、集体统筹这“四步走”策略,将全村的坡地连片开发成“生态果园”,建成红土地无公害千亩青枣试验园。

   今年春节,“第一个吃螃蟹”的徐寒也成了首位分享胜利果实的农民。他那接近十亩地的青枣园为其带来了数万元的收入,“过了一个靠活年”(雷州方言,意思是过了个好年)。

   何浩鹏介绍,康村村驻村工作组的远期规划是建设生态旅游农业。何浩鹏展示着规划图,说,“康村村有即将建设的环半岛公路、紧靠北部湾,有渔港,青枣种植后有连片的果园。”未来,康村村将利用商铺销售农产品,建设农家饭店,整合资源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农业。

   扶贫先扶智:投20万开展外出就业培训

   扶贫开发三年计划进入“收官之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在扶贫工作组离开之后,村民们会不会返贫?

   “这种担心肯定会有,因此我们也考虑了新的扶贫模式——扶贫加扶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伍。”梁冰说。

   实际上,在这种新模式下,扶贫工作中难以调动资源这一“老大难”问题已经不是问题。那些掌握优势资源的部门,调动与共享资源的优势与实力在新一轮的扶贫上得以充分施展。

   除了投资帮助对口扶贫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花都区人社局还在帮扶的沙尾洋村中组织村民进行技术培训;新雅街帮扶的边巷村中,驻村干部亦发动村内养虾大户向其他村民提供养殖知识培训,共同致富。

   沙尾洋村驻村干部殷新华在入户调查后发现,村里的富裕劳动力较多,“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想个办法让大家有机会出外工作”。

   依靠花都区辉煌人力资源市场和花都区人才市场以及人社局在就业培训方面的优势,沙尾洋村组织有外出就业意向的富余劳动力到花都区就业,并对村民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重点培养出一批外出就业的典型,利用榜样的作用以点带面,将其建成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点。”殷新华说道。目前,沙尾洋村已有20多位村民在花都区拓璞电器公司就业。

   谈及下一步的布局,殷新华透露,人社局计划和花都新干线人力资源公司合作在沙尾洋村设立劳务派遣分公司,并投入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鼓励越来越多村民来花都区就业。与此同时,花都区教育局和新雅街分别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劳动力120人和35人外出务工,明显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帮助村民外出工作,真正做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梁冰表示,除了收入上的明显变化,“扶贫先扶智”新模式带来的改变是深层次的。“通过开展扶贫工作,村干部和村民们有了很多外出交流的机会,这对村民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人物

   台风刮不走的驻村干部

   陆光球还记得,他与两位同事刚刚走进乌石镇铺仔村时,村民们怀疑的眼神。

   陆光球是花都区教育局派驻雷州市乌石镇铺仔村的驻村干部之一。村委书记李文觉回忆,在三位驻村干部还没到埠之前,自己便组织召开了大会,将好消息告诉村民。与他设想的不同,村民们并没有特别兴奋,反而对扶贫干部抱有怀疑态度。李文觉说:“大家不知道他们会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坚持多久?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陆光球此前对扶贫工作并不熟悉,怀着希望为家乡做益事的心情,他主动报名成为一名扶贫驻村干部。住进村委会的第一晚,陆光球没有合眼,村民的疑惑、无从下手的工作成为他心头大石。

   万事开头难,在一开始制定铺仔村扶贫计划时就遇到了难题。村民希望能在2013年修缮硬底化道路和解决饮水问题,这是他们的“夙愿”,可“”和“”在全省考核办法中归属于2015年完成项目。

   随即,陆光球组织了一次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在会上畅所欲言。“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修一条路对村民来说有多么重要。”陆光球说道,面对村民一双双期盼的眼神,他暗暗决定,要为村民多做一些事情。经过村民代表投票、共同商议,陆光球按照省的考核办法和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年扶贫计划和三年帮扶资金规划。

   自进村工作开始,陆光球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任劳任怨,得到村民一致好评。2014年的一场“威马逊”十七级台风,更是将他与村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李文觉说:“其实驻村干部可以住在镇上,没有想到他一直住在村里,‘威马逊’台风那几天也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李文觉回忆,台风前转移群众,台风还没完全离开,村里便出现了三位驻村干部辛苦奔走、一家一家检查损失情况的身影,“真的非常感动!

   自此,陆光球与同事成了村内外的“名人”,被誉为“‘威马逊’也刮不走的驻村干部”。

   ■各单位投入与成果

   ●花都区城市管理局对口帮扶格内村。截至2014年底,共投入帮扶资金505.85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108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脱贫率达100%。

   ●花都区炭步镇对口帮扶陈宅村。截至2014年底,共投入帮扶资金671.5万元。

   ●花都区新雅街对口帮扶边巷村。截至2014年底,共筹集帮扶资金808.5万元,已投入帮扶资金698万元。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111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脱贫率达100%。

   ●花都区赤坭镇对口帮扶红屋村。截至2014年底,共投入近40万元,对该村220户群众实施了水管入户;投入近260万元对红屋村道凌、英灵等5个自然村全长6.8公里的道路全部实施水泥路面铺设。

   ●花都区花东镇对口帮扶潭朗村。截至2014年底,已筹集扶贫资金646.591万元,已投入使用的帮扶资金546.067万元。

   ●花都区花山镇对口帮扶望楼村。截至2014年底,共筹集和投入扶贫专项资金超过630万元。村贫困家庭人均收入超过7600元,一般农户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实现了贫困家庭全部稳定脱贫。

   ●花都区交通局对口帮扶康村村。截至2014年底,总筹集资金823.39万。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763.98元,脱贫率达到100%。

   花都区教育局对口帮扶铺仔村。截至2014年底,总共投入1000余万元。118户贫困户565人实现人均年收入达9600元以上,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100%脱贫。

    ●花都区林业和园林局对口帮扶那灵村。截至2014年底,投入了468万多元。

   ●花都区水务局对口帮扶吴蓬村。截至2014年底,累计募集帮扶资金698万元。

   ●花都区人社局对口帮扶沙尾洋村。截至2014年底,投入资金576.526万元,主要涉及村基础设施、经济项目和村民保障项目。

   ●花都区狮岭镇对口帮扶潭元村。截至2014年底,共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77.86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末4500元增加到今年7680元。

   ●花都区卫生局对口帮扶文堂村。截至2014年底,共筹集、投入各项扶贫资金567.15万。

   ●花都区新华街对口帮扶刘张村。截至2014年底,筹集、投入420万。85%贫困户或近或远均有务工,少数贫困户在扶贫工作组帮助下扩大种植面积务农,贫困户脱贫率已达100%。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许晓冰南方日报记者 黄少宏 通讯员 王建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