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号”今晨满载成果凯旋抵穗 这些深海生物你认识吗

16.05.2019  14:51

大洋网讯 历时36天,航程3000多海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2019年深海探测共享航次科考航次任务,今天(16日)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是中国组织实施的一次大规模深海探测共享航次,完成了国内不同单位多项科考任务,实现了需求统筹、平台共享、效率提升,并取得一系列联合创新成果。

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2019年深海探测

本次深海探测共享航次技术负责、高级工程师陈宗恒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介绍了本航次成果,首先,本次深海探测共享航次实施了9个渠道20余项重要任务,包括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前沿领域知识创新工程等9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项目涉及海洋地质勘查与环境调查评价、研发设备规范化海试、深海探测仪器试验性应用、冷泉系统科学研究及远洋科考综合试航等,顺利开展了20多项海上科学考察,以多方项目合作的方式,实现联合创新。

科考在南海北部1390米冷泉中发现了管虫。

科考在南海北部1390米冷泉中发现了管虫。

其次,参航单位涵盖4个系统18家单位111名科学技术人员。航次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海洋六号”船实施,联合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研究单位、自然资源部属单位,及企业等四个系统所属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以及中船重工集团707研究所等18家涉海机构,111位科学技术人员(含科考船员29人)参与执行深海探测共享科考航次,参与共享航次的单位和人员数量达历年新高。

科考在南海北部1390米冷泉中发现了管虫。

科考在南海北部1390米冷泉中发现了管虫。

第三,本航次创新成果丰硕,取得了4个方面重要进展。一是航次完成了两套大型国产调查设备海上试验及应用,对4500米级深海热液探测自治式潜水器系统(“探索4500”AUV)进行了试验性应用,对深海富钴结壳规模采矿车开展海上试验,验证了新设备新技术的深海探测开发能力;二是完成了包括以“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为平台的多套自主研发深海仪器设备海上试验,开展了规范化海试,完善了深海探测技术配套和公共试验平台建设;三是综合利用不同类型潜水器实现优势互补,取得冷泉调查新发现。航次运用“海马”号ROV和“探索4500”AUV两套潜水器,在中国南海北部陆坡西北部海域展开联合科考,发现新的海底大型活动性“冷泉”,基本查明其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岩及流体活动等;四是集合国内优势科研单位,综合运用多种高精度调查手段,系统规模开展冷泉研究,获取一大批冷泉系统相关生物、水、气体、沉积物等样品及数据,为冷泉系统演变过程及机制等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科考在南海北部1390米冷泉中发现了海蛇。

第四,在探索机制创新上做出了海洋科考航次共享的有益实践。包括平台开放规模大周期长,7艘科考船及船载仪器设备全年多海域多航次开放共享;共享航次全方位开放,航次申请接受不同渠道来源的项目,申请主体可以为科研单位或个人,项目性质包括了海上试验、试验性应用与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航次申请评审受理快速、灵活,建立共享航次方案审查专家库,对航次申请做到受理一批评审一批出航搭载一批。同时为达到规范、高效航次共享,有效服务国家海洋科学考察与研究需求的目的,平台的使用效率在深入挖掘,共享机制也在不断探索与改进。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以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启动大规模“科考平台共享行动”,面向全社会开放局属7艘科学考察船、“海马”号潜水器等船载装备及室内分析测试、处理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黄丹彤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