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从实把好“为官不为”问责关

25.09.2015  10:16

  南方日报评论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第二批核查问责不作为情况的汇报,厉督真抓实干促发展。会议明确,要把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与督查结果衔接,用问责利器祛除不作为的“病症”,让不作为的“太平官”混不下去。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落实政策措施作为“军令状”和铁的纪律,主动破解改革和发展难题,确保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教育实践活动的“猛击一掌”,起到了正风肃纪、振奋精神的效果,反腐倡廉的“风驰电掣”扫下了一批贪腐官员。然而,面对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少数人又给“为官不为”找到了新借口,甘当“太平官”的畏难情绪与消极状态成为作风建设的新障碍。不干事、当太平官、为官不为,是今年以来中央重拳治理的问题。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止一次提到同一个关键词——“为官不为”。“为官不为”,不是新表述,也不是新问题,可谓老生常谈,但它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却是头一遭,这释放出治理庸官懒政的明确信号。

  省委书记胡春华要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做“三严三实”表率,做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表率;做个人干净、清正廉洁的表率;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的表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以来,广东把“三严三实”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全过程,尤其着力查摆解决“不严不实”问题。“为官不为、懒政怠政”是一种变相的“四风”,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履职中,个别干部将“从严治党”与“干事创业”对立起来,对工作应付了事、得过且过,对这种现象必须严加惩戒,“动刀子”“出重拳”。这是广东党风廉政建设剑之所指之处。今年4月佛山市出台《佛山市整治领导干部“为官不为”试行办法》,专项整治涉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及时解决;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松懈拖沓;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工作打不开局面等七类“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现象,成为广东首个出台专项制度整治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城市。无疑,整改“为官不为”要动真格,就必须在具体措施上精准量化、切实可行。

  当前,改革百端待举,发展不进则退,越是这个时候,就越要不折不扣抓落实,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从各地各部门的情况来看,“走势分化”的背后,往往与干部作为不作为、尽责不尽责紧密相关。官员越是积极为政、创新谋事,当地改革成效越是明显,相反地,越是畏手畏脚、韬光养晦,改革事业则面临着停滞的危险。如果将腐败比作党和政府肌体上的明显硬伤,那么“为官不为”则是党和政府肌体内的附着病菌,不起眼却伤害极大。长期以往,“为官不为”将会成为深化改革“拦路虎”。应对行政不作为必须建立完善而有效的行政问责机制,各级政府及公务人员未能有效履行和承担其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时,则要求其承担相应后果。这是建立现代责任政府的最直接现,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则表现为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和责任追究。要建立和完善权责平等、责权明晰的标准体系,对权责全面细化,制定统一的责任规范,做到有责可依,追责有据,压缩推诿扯皮空间,提升行政效能。只有真正把干部的实际付出、工作实绩与晋升提拔、责任问责挂钩,用“实干”打底,让爱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位子、上舞台,得到公平合理的“”,让磨洋工、大锅饭、耗日子者得不到“”,让不作为的“太平官”混不下去,才能使整个干部队伍保持积极作为、主动有为的竞进状态。

  践行“三严三实”,解决“不严不实”问题,是新时期惩治庸官、懒官、“太平官”的利器,是根治“为官不为”的良药。用“三严”祛歪风、以“三实”聚正气,既要思想上重视,更要在制度约束和日常监管中下功夫。只有从严从实把好督查关、问责关,才能倒逼各级干部增强改革落地能力,在深化改革道路上不断创新、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