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门避检”事件反思执法建设

09.06.2014  12:05

  林德培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环保局近日对国家文物局食堂进行执法检查时遭遇“闭门羹”,执法人员等待两小时未能进入。文物局一工作人员想避开媒体与检查人员私聊,但被围住拍照,情绪激动怒骂,要记者滚出去。文物局后来称,工作人员当时要求记者出示证件,但记者未能出示,因此未允许记者进入办公区域。针对工作人员的出言不逊,经核实将进行批评教育。

  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对于正常的检查反应如此强烈,甚至阻挠执法,是典型的衙门做派。其实,放眼现实,执法人员遭遇“闭门羹”的状况,并不仅限于环保执法,明查暗访黑网吧、贩卖盗版物书店、排污企业等行动,也时常遇到“关门避检”的怪象。批评之余,更得反思:谁给了被查者闭门不见的底气?又是什么让执法如此弱势?

  被检查者用一种荒谬的方式应对执法检查,让人不由得怀疑他们心中有鬼。否则,为什么闭门歇业,而且恰好是在执法检查人员准备行动的时候?更加令人怀疑的是,执法检查“明查暗访”的行动是如何被他们提前得知的?难道仅仅是因为执法部门比本单位级别低就可以“闭门谢客”?“关门避检”的行为,不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更是对执法监督的公然挑战。

  如果是无资质的、非法的企业或个体户,受检查时东躲西藏遮遮掩掩尚可理解。但作为体制内的机关单位,面对突击检查时应该从容不迫才对,也应知道例行公事的规章程序,摆起衙门作风“说不让进就不让进”,容不得别人批评指正,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实为严重的官僚主义。

  笔者认为,对“关门避检”者,执法检查部门不应望而却步,而要将其作为“重点整治”对象。在铁腕执法监督之外,检察机关及有关部门应介入当地怪现状的严格查处,特别是要严办通风报信的“内鬼”和违抗执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