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入手解决村医配置问题

18.03.2019  19:00

   ■ 林德培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委员、民建中央常委马国湘呼吁,尽快建立乡村医生“人才储备周转池”,实行“村招乡用”的乡村一体化模式,择优择批“转正”入编,解决他们的身份、养老问题。

  乡村医生担负着乡村防疫、医疗、保健、协助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工作,在健康乡村建设进程中,也离不开他们的全心参与。近年来,他们肩负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越多越重,但是待遇、身份、养老等问题,却迟迟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受此影响,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乡村医生老的想走、新的又不愿来”的尴尬局面。

  就梅州而言,有数据显示,全市2042个行政村中有190多个村医空白村,执业村医中超过60岁的有700多人,近些年,医学院校毕业生注册为乡村医生的仅100人左右,缺口很大。虽然近年来全市推进村卫生站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许多村卫生站实现了外观标识统一,内部功能科室设置规范,基本医疗设备配备齐全,乡村医生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引进医生到村卫生站执业仍是最大的短板,一些村的公建规范化卫生站建好了,却成了“空壳”。

  从长远看,让每一个乡村医生的未来更有保障、更有奔头,才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让农村居民获得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笔者认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统筹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并由财政对其兜底保障,解决他们的身份、养老问题。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医招聘计划,建立健全考核制度、绩效奖励制度、管理制度,给予必要的财政保障,使老村医踏实干、新村医愿意来,最终实现留得住、用得好。此外,还要加强委托培养、定向培养乡村医生工作,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医术更好地服务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