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销路”到“抢手货”

18.07.2014  11:34


泗水镇成文村的蜂农正在查看蜂箱。        (连志城 摄)

  ●本报记者  何碧帆  张远明

  特约记者  朱双玲

  实 习 生  刘  野

  清晨,和暖的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大地,养蜂人忙碌的一天在晨辉中开始。本报“镇村行”采访组一行最近来到泗水镇成文村时,养蜂大户李日祥正在烈日下“鼓捣”蜂箱。李日祥今年61岁,从16岁开始跟着父亲养蜂,养蜂的历史已有45年。

  李日祥穿上白色防护衣,戴上手套,来到蜂箱前。“看着,起蜜抖蜂可是个技术活。”李日祥一边说,一边两手轻轻提起一片蜂巢,再轻轻一抖,密密麻麻的蜜蜂就嗡地一声飞散开来。接着,他用毛刷将剩余的蜜蜂扫开,将灌着满满蜜汁的巢础插进摇蜜桶,随着摇把的转动,闪着光亮的蜂蜜缓缓流出来……李日祥告诉记者,他一共养了35箱蜂,年产蜂蜜500斤,产值约10000元。

  在成文村,像李日祥那样有着丰富养蜂经验的蜂农很多。村支部书记李立绪向记者介绍,该村村民养蜂有60多年的历史。现在村里大约有1200个蜂箱,每年能够出产蜂蜜近2万斤,产值约30多万元。“我们村有近两万亩的阔叶林,有数量繁多的鲜花,这里的蜂蜜品质很好,用一根筷子插到蜂蜜里面,筷子都不会倒。”

  可是,如此优质的蜂蜜,怎样销售出去却一度成为困扰村民的心头难题。“酒香还怕巷子深,你的蜂蜜再好如果销不出去,也只能干着急。”李立绪说。

  为了让村民的蜂蜜有销路,2010年,成文村成立了养蜂合作社,统一收购、包装、宣传、发售村民的蜂蜜。“春天我们主推百花蜜,产量很高,有一万多斤。秋天出产龙刺树蜜, 5000斤的产量,产品甜中略带苦甘,有清热解毒、清火养颜等功效,很受欢迎。冬天出产鸭脚树蜜,约2000斤产量。”李书记向记者展示了合作社的蜂蜜产品。黄色的外包装显得质朴而实在,盒子里面的蜂蜜用玻璃瓶密封包装,安全卫生。在合作社的推广下,村民们的蜂蜜从以往的“无人问津”一下子变成了“抢手货”,每斤能卖到20元,除本地销售外,大多销往珠三角地区。

  泗水镇党委书记林岳胜告诉记者,近几年,该镇党委、政府围绕“绿色泗水”的发展主题,引入“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抱团合作,长线发展,合理规避了发展困境。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有专业合作社两个,养蜂户300多户,其中30箱以上大户有50户;蜂群达8574群,有蜂箱4000箱。保守估算,年产蜂蜜在55800公斤以上,年产值达22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