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从校园走进市场 趁年轻死磕技术

05.11.2018  16:44

  “我们的项目是用区块链技术给各个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和云服务。比如,一旦内容在网上发布,就可以通过我们的技术留下存在性证明,这样就能解决版权存证问题了。

  西安交通大学的创业者唐凌熟练地掏出一张名片递给记者,上面写着:“纸贵科技,区块链3.0生态构建者。首席执行官唐凌,Francis。

  11月3日上午,唐凌的项目被选为“2018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优秀代表,参加人工智能青年高端论坛,并进行路演。台下坐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华先胜、赛伯乐投资集团总裁王阳等评委。

  接受采访时,唐凌路演的紧张感还没有完全消退,手指不自觉地搅在一起。尽管他对自己的项目非常有信心,但本届大赛中,和唐凌一样关注人工智能创业的竞争者颇多。

  比如,与“区块链”热度不相上下的“深度学习”技术也在大赛项目中有所体现。合肥工业大学的创业者段章领,就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开发了一套矿井机车无人驾驶系统,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技术将中国矿井开采的井下轨道运输作业带进无人时代。

  如今,包括区块链、深度学习技术在内的人工智能科技已经被视为能够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兵家必争之地”。大赛论坛也顺理成章地将焦点放在了人工智能项目上。

  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系统如何履行那些只有依靠人类智慧才能完成的任务的理论研究。近年来,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欧盟均发布了人工智能专项战略或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融资总额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国内人工智能投资金额再创新高,达到10.3亿美元,初创企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非常活跃。

  显然,这种活跃的氛围也已经在校园弥漫开来。像唐凌和段章领一样的学生创业者们,希望在遇到更大的困难之前,让自己的技术和创意先在比赛中接受一番善意的考验。

   从灵光一闪到公司落地,到底怎么做才能成功?

  在群雄逐鹿中受过“轻伤”但依旧没下火线的年轻创业者们分享了一些心得;“大难不死,逢凶化吉”的导师们传授了不少秘诀;已经“笑傲江湖”的各位评委也不吝赐教。综上,一份学生人工智能创业攻略尽在眼前。

   找定位:探知稳定的需求

  “定位!” 这是唐凌两度创业得出的结论。他穿着一身亮灰色西装,脚踩一双板鞋,笑着说:“单纯上课比较无聊。

  第一个创业项目被收购后,他又瞄准了区块链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时序数据、集体维护、可编程和安全可信等特点,特别适合构建可编程的货币系统、金融系统乃至宏观社会系统。

  “但是这一技术的商业化并不成熟。” 唐凌说,“我们要找到用户的痛点,给自己定位”。他希望提高区块链技术的使用效率、安全性和可拓展性,真正改善这一技术在使用中的功能和性能。

  即将博士毕业的段章领创业出发点虽然和唐凌不同,但他们的起始思路非常相近。“我们需要明确用户的需求,找到矿井运输的痛点。” 段章领认为,他需要用技术解决矿井运输的事故伤亡问题和效率问题等等。

  从大一到博四,段章领在导师韩江洪的实验室里从“敲边鼓”的角色成长为核心研发人员,他通过长期和矿井工作人员打交道,摸清用户的具体需求。

  “其实是要找到稳定的需求。” 韩江洪在矿井运输领域已经深耕了30年,无论在研发技术上还是在办公司上,他都是段章领的导师。

  韩江洪特别强调“需求”这个词。“纯技术或者学术的研究有时候可以设定一些边界条件,但应用项目的约束条件必须从客户需求中来。” 他举例说,理论上讲,所有做无人驾驶系统的技术人员都会认为他们设计的算法必须能够自动规划路径,但和工人们沟通的结果却是,矿井轨道运输根本不需要这一功能,矿里的运输路径需要固定,这样操作起来更加安全可靠,如果让算法自动规划路径,反而会增添麻烦和危险。

  搞计算机技术的人不一定了解行业,懂行业知识的人又不懂计算机,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长期和深入”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

  因此,对于希望以技术驱动创业的学生们来说,韩江洪认为“必须先让需求稳定下来”,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稳定的技术框架和稳定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