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脚踢墓碑”事件说到留守少年教育

16.06.2014  11:52

  ■林德培

  近日,一名少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南段庄烈士陵园的英雄纪念碑前做出各种不雅动作,还将一墓碑踢倒。这组图片经微博网友发布后,引发舆论关注,许多网友对此表示愤怒。

  如此亵渎墓碑确实过分。无独有偶,不久前“脚踩刘少奇雕像”组图中的少年也曾引起舆论关注。批评之余,我们或许该从生长环境、教育质量等角度进行反思,怎样才能让“问题少年”走回到正轨?

  从家庭到学校,大人们一直规训孩子要遵守纪律,要有礼貌,要感恩,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以为通过灌输、奖励和惩罚,就可以让道德在孩子的心中生根,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然而“月盈则亏,物极必反”, 敬畏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狠话吓出来的,它是心灵的自觉。在孩子的成长叛逆期,有人管束时,表现正常;无人管束时,有的会立刻失去最基本的判断力,误入歧途干出“悖逆”之事。

  这样的青少年成长状态,更多地体现在农村越来越多的留守少年身上。他们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教育和监管,许多孩子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他们长期缺乏心理照料,极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有人心灵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和暴躁。仍有可塑性的他们,一旦错过矫正的关键时期,任其散漫发展,谁也不敢保证不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持续关注这个群体成长中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急速发展的阶段,如何接续传统血脉,抛却浮躁与迷茫,把未成年人在父母工作地居住、受教育作为一项天经地义的制度稳定下来,是个绕不过去的议题。令人欣喜的是,这已经引起相关各方的重视,我们期待户籍改革、异地受教育等制度尽快落地,造福更多的“问题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