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谣言伤医 看公共信息平台发言

04.07.2014  10:47

  林德培

  近日,“医生在列车上救人,却被法院判定为非法行医”的一则谣言迅速占领了微博头条和朋友圈,不少人信以为真,有的医生还随手转发并感慨“以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细心者不难发现,谣言虽然编得有模有样,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齐全,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但其中医生的一腔热情和患者、法院的冷酷无情形成巨大的反差,不符合常理。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不符常理的谣言却受到青睐,这背后反映出的社会失信的现状更值得警惕。

  谣言背离事实,痛点直戳现实。这则谣言其实挠中了当今社会的一处“奇痒”——医患矛盾突出,医患纠纷频繁。近年来,在看病难、看病贵背景下,暴力袭医案时有发生,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常常受到威胁。它复制了见义勇为反被诬的极端案例,突出了医生的“受害者”形象,鼓吹“好人没好报”,还故意放大了司法不公的暧昧想象, 极大刺激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谣言毁谤其实也是伤医。在医疗界人士的大量转发中,医生的忧虑被复制传染。谣言放大了行为风险和道德困境,会让更多人在助人之前患得患失,乃至放弃对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德的坚持,有医生甚至感慨“以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以想象,这样一来最终伤害的还是病人。

  在微博、微信等公共信息平台,谣言往往比真相跑得快,许多人出于新奇或在“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下转发,加快了谣言传播速度。笔者在奉劝此类造谣者莫伸舌头的同时,希望相关部门不仅要及时辟谣,更要严厉惩治造成恶劣影响的造谣行为。

  当然,消除谣言,有赖于公众保持清醒、守住良善,不随造谣者起哄。在微博微信上发帖、分享信息时,应树立公共发言意识,遵循公共空间规则,对难以确认真实性或耸人听闻的内容,应三思而后行,少转发为妙,以免陷入纠纷,或产生不当后果。

  欢迎广大读者针对梅州本地新闻发表评论,踊跃投稿。

  QQ:1715583351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