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从银行体制入手 消除“傲慢与偏见”

10.06.2016  23:30

原标题: 专家:从银行体制入手 消除“傲慢与偏见”

  央广网北京6月1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务院今年5月份派出9个督查组,专项督查各地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情况,目前督查工作已经结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督查结果时,担任督查组组长的财政部副部长刘昆特别谈到,“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天晴送伞,下雨收伞”。

  所谓“天晴送伞,下雨收伞”,顾名思义就是“人家不要的你偏给,人家想要的你不给”。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银行重国企、轻民企,重大型企业、轻中小微企业的“傲慢与偏见”。

  这样的“傲慢与偏见”,并不是刚刚出现。多少年来,有政府信用背书的、有充足抵押物的大型企业或知名企业,是银行眼里的优质客户,比较容易贷到款,利率也较低;那些没有政府背景、规模不够大、知名度不够高、缺乏抵押物的企业,则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

  该怎么看金融机构的“傲慢与偏见”?这里面显然有银行方面的原因,比如银行主观上的“嫌贫爱富”,导致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生钱,很多时候甚至“没生出钱”,宝贵的资金在空转或亏损,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却“旱季里等不到甘霖”,只能眼巴巴地“旱死”。

  但也要看到,客观上,金融机构毕竟不是慈善机构,不得不考虑信贷风险。民营企业或中小微企业,无论资产规模,还是抵押、担保能力都相对较弱,银行一旦发现确有风险,惜贷、抽贷、压贷、断贷,属于本能举动。而对于不符合供给侧改革方向的企业,尤其是那些起死回生概率很小的“僵尸企业”,该停贷的就要停贷,该断奶的就要断奶。

  企业要活下去,一离不开市场,二离不开政府,三离不开银行。如果国家的优惠政策“梗阻”在银行环节,导致资金无法传导到企业,这种“梗阻”就必须疏通,银行的傲慢态度就必须转变;从银行自身来说,则要主动消除偏见,客观分析市场,针对不同贷款对象,寻求与企业共同成长之道。

  与此同时,更要给企业多提供上市和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渠道。长期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也偏小,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占到社会融资总量的80%至90%,直接融资则不到20%;而G20国家的直接融资比重大多在65至75%,美国甚至超过80%。

  直接融资真正“”起来,金融机构“老子天下第一”的地位就会动摇,拿着优惠政策而不服务企业的情况也将大为减少。因此,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改掉金融机构的“傲慢与偏见”很重要,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渠道更重要。

  发展直接融资的确很重要,但那毕竟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短期来看,改掉金融机构的“傲慢与偏见”更为迫切。

  对此,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周天勇:现在的银行不给中小企业贷款或者是贷款以后抽贷、断贷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这正是因为我们的银行高度垄断,因此中小企业在贷款时会面临几个问题:首先,它们的信息不对称。第二,中国是熟人社会。第三,它的决策链非常长。第四,大银行的固定成本很高,它给小企业贷款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效率也非常低。银行的体制存在问题,竞争力不够。

  现在银监会一直不敢放开民营银行,从而导致民间借贷、集资诈骗、地下钱庄泛滥,因此,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民营银行,这是中小企业能贷到款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