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相约轻生 我们能做些什么?
相约轻生者问题备受关注 专家建议关爱从家庭做起 在东莞已开设各种咨询室提供免费咨询
本报昨日A7版《三个青年的非自然死亡》报道了东莞厚街三个素未谋面的青年男女相约酒店自杀,这并非孤例。近年来,在国内已多次发生类似的陌生人网络相约,聚集同一个地方结束生命的悲剧。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脑科医院教授李洁和许宏曾对陌生的相约自杀者进行研究。他们认为,“无法忍受的心理痛苦是最重要的自杀刺激因素之一”。曾跟随东莞警方参与拯救相约自杀者并进行干预的心理专家李华照说,“这些人往往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漠视了,进入社会后更加孤独,他们的人际交往常常有问题”。
因此,从家庭做起,对孩子多一点关爱,学校、社会也多从正面进行引导,让有心理危机的人能及时找到疏解的渠道,多一点社会支持,显得非常必要。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汪万里
相约轻生者的“画像”
这是专家描绘的相约轻生者“画像”,对照以下特征看看周边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
25岁左右
男性偏多
长期压抑
希望倾诉
想引起关注
自我价值感较低
文化程度大多偏低
人际交往大多比较差
在莞城志愿者心理服务大队的副队长李华照的眼里,这类陌生的相约自杀者,有不少的共同点:“很多人这样做是想引起关注,他们很希望能倾诉, 但因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大多比较差,遇到问题、挫折,得不到开导,他们只能长期压抑。久而久之,对社会的不满、自我放弃、悲观消极的情绪、极端的心理就控制了他们。一旦有人‘点火’,这种情绪就会迅速蔓延”。
李华照认为,陌生相约自杀者很多是成长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孩童期得不到父母关注而种下的恶果,父母跟孩子心灵的沟通太少,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进一步地觉得孤独、无助。
走近相约轻生者
幸运的自杀者:
相约自杀者被心理干预
2013年4月的一天,李华照和另外两名社工突然接到了警方的电话,“有人要相约自杀,警方希望我们去做心理干预”。
事发至今两年半了,李华照依然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所有事,“跟拍电影一样”。他跟网上相约的两个人碰上头了,到了一个偏僻的小旅馆。三个人坐好后,聊了一会,其中一个男子就开始介绍接下来要怎么做,该男子事先已买好了40斤木炭、胶布,还有安眠药。
10分钟后,警方根据约定来敲门,假装查房,将人带去派出所。李华照和另一个社工在派出所对两人做了心理干预、分析,唤醒他们对生命的热爱,通知了家人来把他们接走。
李华照还记得,其中一个男子24岁,湖北人,父母是公务员,他因为手有残疾,加上父母疼爱弟弟多一些,很自卑。“他说他其实并不想死,但另一人从佛山赶来了,他推不掉”。
类似的案例,这几年并不少。自2012年~2015年,部分案例在媒体曾公开报道过:在东莞,2013年和2015年就曾发生了两起,幸运的是2013年那起事件中曾有两人中途退出; 2012年扬州一酒店,一对“90后”年轻男女,双方通过网络相识,结伴在扬州某宾馆烧炭自杀; 2014年12月下旬,兴城市某旅馆,认识才4天的一对男女网友在旅馆内“相约自杀”;2015年3月,杭州闹市区的一家酒店内3名90后烧炭自杀;5月,济南天桥区4名网友相约烧炭自杀。
他们自杀动机或许是这样的:
有无法忍受的心理痛苦
不少专家学者也对这种相约自杀现象进行过研究和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脑科医院教授李洁和许宏就指出,“无法忍受的心理痛苦是最重要的自杀刺激因素之一”。
他们研究发现,这些参与者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他们选择网络相约,是害怕独自死亡。群体自杀往往更能消除参与者对自杀的恐惧,坚定自杀信念。而单次网络相遇自杀的人数,参与者一般倾向于选择3人或以上的组合,因为2人相约自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其中,“自杀网站的讨论中70%都有难以忍受的心理痛苦和折磨。39%的讨论者在网上寻找支持,33%有人际冲突问题,27%有消极自我或社会意识,23%有精神卫生问题或者明确的精神障碍诊断,21%缺少社会支持等”。
“相约”心理
“相约”是参与者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往往通过网络相互讨论、交流消极情绪,滋长蔓延负面情绪,具有相互影响、共鸣的作用。
社会监管
网络监管力度在加大 轻生群变得隐秘
现在,网络相约的“自杀群”已经相当隐秘。前天晚上,记者在QQ群搜索关键词“自杀”,未搜索到这样的群。在百度中搜索也很难找到这样的信息。
一名网友告诉记者,现在这些QQ群群名已转换形式,不是直截了当用“自杀”字眼。在这样隐秘的群里,他们会商讨、组织集体自杀活动。不过,记者搜索很久也没有找到这样的“组织”。
李华照说,“这是好事,这证明网络监管的力度在加大。很多人没法找到这样的群,这一时想不开的念头,下一时也许就会烟消云散。对死亡的恐惧,会让很多人不敢独自上路。”
对于发生在辖区内的这起自杀事件,东莞厚街派出所的民警也倍感头痛,有民警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
厚街派出所一负责人告诉记者,发生这一事件后,市局、分局都非常重视,对于三名青年网上相约到酒店自杀的情况,警方也非常关注,“我相信,市局也会对自杀聊天QQ群这样的地方加大监管的力度”。
而除此之外,对于这样的自杀事件,警方还能做什么呢?这名负责人也很茫然。毕竟,死亡的路有千条万条,当一个人真的决定结束自己的旅程,那时,警方能做的太少了。
这是我们可以做的
武汉市公安局三名法医的分析报告指出,2009年~2013年武汉12例烧炭自杀案例中的16名死者中,男性11人,女性5人,年龄最大36岁,最小18岁,8例自杀案发生在酒店、旅社。
李华照说,频频发生的此类事件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问题的根源找到了,拯救有了方向,就应该开始行动了,尤其是对已经出现过自杀倾向的人,必须进行密集的心理随访。
家庭:
当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内向、不善于交际、有偏激的行为,我们就要对孩子特别的关注,多沟通。如果家人很冷漠,将来孩子到了社会上就可能有更极端的行为。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亲属有这样的迹象,李华照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找专业的机构、社工介入,“家长心慌可以理解,但命令式的教育没有任何作用”。
商家:
药店要严格控制镇静类药物的销售,药店工作人员应该更敏感一些,对于购买此类药物的人员要多注意观察;而对于木炭的销售,店老板也应该多留点心,如果一个人情绪很低落,又买了很多木炭、胶纸等物品,商店老板就应该警惕了。
网络:
加强网络的监管也非常重要。自杀情绪会传染,切断了传染的途径,就能保护很多人。
这是我们已经在做的
东莞834多万常住人口中,近642万是外来人口,他们绝大多数是“东莞制造”流水线上的工人。外来工和他们的子弟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
李华照说,很多城市对外来工的心理问题都很重视,但因为缺乏宣传力度,做的工作不为人知。
“比如东莞,莞城志愿者心理服务大队,一是开设了‘彩虹热线’(0769-22119595,每周日接听),这是专门接听电话的,有心理问题都可以咨询;二是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可以面询”。
此外,东莞市总工会设立了“心灵驿站”,每周三下午会有心理专家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9月份的时候我也去接待过,很多员工来咨询的,工作、家庭、情感各方面的问题都有。”李华照说。
今年开始,东莞市政府还用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始推行“‘青穗成长’青少年服务计划”。负责这一项目的东莞市天悦社会工作服务社心理专家何欢介绍,这个项目针对的就是孩子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要从小抓起,我们走进社区,利用团体辅导、社区走访、个案辅导、培训课等方法服务于青少年,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提升青年创业、就业技能,建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获得和谐的生活品质。”何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