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陪伴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公里”
给无法自理的老人喂饭是养老院护理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养老院护理员在认真地打扫房间。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大洋网讯 早上7时,当上班族、学生仔在上班或上学的路上时,她们已经帮3位老人换了纸尿裤;当白领们结束上午的会议准备点份外卖时,他们正在细心地把煮好的青菜切碎一点,再送到老人口中;午夜,当城市安静下来,他们仍在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清洗因为失禁弄脏的床单。这是广州养老护理员们的一天。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逐步加深,这种情况在一线城市尤为显著。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61.8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18.03%。同时,养老护理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市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仅4619人。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养老护理员的主体还是一批4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
她们受过委屈,渴望理解和尊重,也收获了欢笑和感动。每天辛劳工作的养老护理员既没有丰厚的物质回馈,也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甚至得不到社会应有的赞誉。这次,我们走近两位一线养老护理员,看她们如何陪着别人年迈的父母,走完“人生最后一公里”。
养老护理员故事
阿佳:“要理解老人,理解了,他们就对你好了。”
王巧琴:“老人离世,心里会咯噔一下,这种伤感就像失去了一位家人。”
同来的姐妹三天就被吓走了
留下来渐渐发现“老人的好”
早上,住在松鹤养老院老人们用过早餐后,负责松鹤楼2楼的护理员陈志佳收拾好一些需要护理的老人的碗筷后,马上开始了打扫房间的工作。每次日班,她需要负责打扫10个房间。
阿佳擦完桌子,看到老人谢姨的床铺还没收拾,便开始收拾被子。采访当天,养老院派发水果,阿佳搞完卫生,便开始跟同事给每个老人派发香蕉,同时收取老人们的饭碗用于盛饭。快到11时,护理员聚集到大厅,老人们的饭菜将被送到大厅,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排队打饭,而二级护理以上的老人则由阿佳等护理员送到房间。
“要记得,238号房不要牛肉。”打饭前,一位护理员过来提醒道。老人们除了可能会因为生病原因和个人喜好等对饭菜有要求,这些他们都要记住。
派过饭菜,阿佳给罹患老年痴呆的胡姨喂饭。胡姨不会说话,坐在轮椅上一动不动。阿佳先给胡姨喝了口水漱口,准备给她喂饭。“如果喜欢吃,她会吃得很快,不喜欢吃就不会张嘴。”阿佳说。吃过午饭,阿佳还要把胡姨从轮椅上挪到床上让她睡午觉,只见阿佳右脚放在胡姨两脚之间,用双手抱住胡姨腰部,把她抱到床上躺下,并换上新的尿片。
这时,另一房间的林姨不愿吃药,阿佳被喊过去帮忙。只见患有痴呆的林姨坐在凳子嘟着嘴一脸不愿意吃药。“林姨,你的孙女打电话来了……你乖乖吃药,孙女考完试就过来看你了。”阿佳拿起电话佯装在打电话。听到孙女要来,林姨乖乖把药吃了。“哄吃药最难,有时几个人都搞不掂。”阿佳说,虽然很多事都忘记了,但提起孙女林姨就会“听话”。
松鹤养老院是阿佳第一家工作的养老院。阿佳说,刚工作的第三天,看见大便失禁的老人,还要帮老人洗澡,一起来的姐妹都受不了,就回去了。有的老人不让还是新人的阿佳进房间收拾,有时候阿佳会因忘记收碗筷而受到责骂。阿佳也想收拾行李回去。比她早来的同乡阿华对她说,“想不想坚持,如果想,我就教你怎么做。”最终,阿佳还是坚持了下来。
“要理解他们(老人),理解了,他们就对你好了。”阿佳说,比如,擦地按规定要从房间的里面往外擦,有一位老人一定要阿佳从门口外面往里擦。“老人是爱干净,跟老人熟悉了,她就对我很好了,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留给我。”阿佳说道。
一开始,阿佳的女儿不愿意她来广州工作,后来女儿到广州探望了她两次,发现老人对她都很好,就放心了。“我现在很喜欢这里,老人都很好。”阿佳说。
老人把一排牛奶全留给了她
失智老人走时对她说“拜拜”
5时20分,王巧琴已经准备出门搭从永泰出发的首班公交。6时50分,王巧琴走进东湖西孝慈轩的大门,二话不说上了4楼,照料张姨穿衣服,刚把张姨扶进了厕所,一扭头又开始照顾躺在床上的司徒阿姨起床。“早上是最忙的时候,7时30分是早饭时间,所以一进养老院,就得像打仗一样,连轴转。”
说起这3年来照顾过的老人,王巧琴印象最深的是樊叔和冯姨。
樊叔是上海人,儿子在广州工作,就把他带到了广州。“樊叔70多岁了,身体很好,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性格也是吃软不吃硬。刚来的时候,不让人帮他剪指甲、剪头发。”王巧琴说。樊叔有些失智,而且只说上海话,经常说要回家,要去单位,王巧琴就会“忽悠”他说,“今天下雨,单位休息,改时间了。”过一会,樊叔自己就忘了。刚开始王巧琴一点上海话也听不懂,但还是硬着头皮,跟樊叔没话找话,“斗智斗勇”。
坚持了一年多后,樊叔终于肯让王巧琴给自己理发、剪指甲了,“刚开始我一句上海话都听不懂,现在连蒙带猜,时不时还能用上海话聊几句!”
4楼的冯姨,不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还中过风,平时需要在护理员帮助下洗澡吃饭。但冯姨情绪不好时会骂人,洗澡时会抓着护理员的胳膊拧。虽然没少被这样对待,但只有王巧琴能哄住她。“冯姨你吃饭了没有啊?”冯姨还嚼着饭菜,但嘴里却喊:“你们好几天没给我吃饭了,饿死我了。”王巧琴说,这时,就必须顺着老人来。“好好,我马上叫厨房给你准备饭。”后来王巧琴不但跟冯姨成了好朋友,还会说一口不错的粤语。
王巧琴说,自己刚来时,觉得老人很可怜,有一位老人中了风动不了,但神智清醒地对她说,“棺材没有洞,有洞我就自己爬进去。”王巧琴听了很心酸。
王巧琴说,父亲患肺癌晚期也需要人擦身,想到他们也需要人照顾,慢慢地就把他们当成亲人,不会嫌脏和累。对老人来说,养老院就像家一样,而陪伴他们的养老护理员更像是他们人生最后一公里的“家人”。
社工来慰问养老院的老人,给每个老人派一排六支装的牛奶,刘叔一支都没有喝,全留给了王巧琴。这件小事让王巧琴很暖心。
今年5月樊叔跟儿子回上海了。走的那天,儿子带樊叔走到电梯口,樊叔转过头,给正在给别的老人喂饭的王巧琴点了点头,说了声拜拜。这一幕让王巧琴感动又伤心,感动于樊叔还认得自己,伤心于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樊叔。
相处久了,王巧琴和同事跟很多老人都有了感情,得知有老人离世,他们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这种伤感就像失去了一位家人。
问题
社会评价低 后生不愿干 护理员队伍缺年轻人
东湖西孝慈轩有11名养老护理员,平均48岁,42岁的王巧琴反而成了“小妹妹”。凭着早年做护士的经历和辛勤的学习,王巧琴成了这里的“明星”护理员。王巧琴说:“养老院招过年轻人,但做一段时间就走了,理由五花八门,归起来就是苦和累。”
3年一线养老护理员的经历让王巧琴对于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落差有着更深刻的认识。“跟朋友出去聚餐买单,朋友常说,你端屎倒尿挣辛苦钱,不用你给了。虽然不花钱,王巧琴觉得,在外人看来,养老护理员仍是一个不体面的工作。”跟阿佳和其他护理员聊天时,她们都对记者说,一开始不敢告诉家人来广州工作是照顾老人,因为家人觉得伺候老人是“低下工作”,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期盼
待遇能再提高些 更多人能享受岗位补贴
护理员难招一直是养老行业面临的难题。提高护理员待遇是业内普遍呼声。近年来,广州政府出台多个政策提高从业人员待遇的政策。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发布实施的《广州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就业补贴及岗位补贴试行办法》,明确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可以获得5000元或20000元的岗位补贴。虽然还没拿到手,王巧琴心里还是很高兴,这是政府的心意,自己感受到被重视了。
不过,阿佳、阿华等人反映,现在养老院从事一线工作的护理员大部分都已经四五十岁,临近退休年龄或已经达到退休年龄,加上多是外地户口,很多人都没有继续在广州参加社保,但参加社保证明却是领取岗位补贴的材料之一。
阿佳等人希望待遇能够再提高些,还希望相关部门能考虑一线护理员年龄偏大及外地户口等现实情况,帮助护理员在广州参加社保,或者放开政策条件。
广州民政部门表示,广州市民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养老事业当中来。《广州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就业补贴及岗位补贴试行办法》不但给养老从业人员提供补助,而且对规范养老机构对养老护理员的保障有一定促进作用,比如,要求养老机构按照规定为养老护理员购买社保。
此外,在积分入户、户籍家庭公租房分配方面,养老护理员也有相应的优惠。在2018年广州户籍家庭公租房配租顺序原则中,记者注意到,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并在本市养老护理机构工作的养老护理员为优先配租对象。广州市还将养老护理员列入《广州市积分制入户职业资格及职业工种目录》,积分入户给予加分。
建议
从源头鼓励 对选择“涉老”专业学生给予政策倾斜
随着社会上对专业的,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广州已经由学校开始开设涉及养老护理专业,培养养老专业人才。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在2016年开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养老方向”,2年间已经招收了4个班,加上校企双制班,累计163名学生。其中2016年的校企合作的“泰康英才班”的28名学生将在明年拿到毕业证,走进养老产业。
为什么会存在招生难的现象?轻工技师学院副院长黄丹凤认为,最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对养老行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很多家长都认为养老护理员这个专业是伺候人的,又脏又累,做的也是一些喂饭喂药擦身体的低端劳动。目前,广州市的养老护理员大部分是“40”“50”年龄段的外省女性。
2013年,广州市轻工技师学校就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但连续3年都没有招到足够的学生,2016年,学校把专业名称改成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养老方向”,招生才有了起色。要让养老护理员队伍年轻化,黄丹凤提出3点建议:
一是提高养老行业社会认可度,消除社会对养老护理员有偏见,提高社会大众对技能人才的尊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提高薪酬待遇。
二是民政部门虽然推出了《广州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就业补贴及岗位补贴试行办法》,但根据文件,须要从事养老行业3年才能拿到补贴。想要让年轻人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应尝试在学校招生层面上给予资助,对选择“涉老”相关专业的学生给予政策倾斜,给予适当生活补贴。
三是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本地年轻人不愿做养老护理员,但外省的学生愿意做。在招生方面,政策方面能否尝试让学校在外省合作招生,第一年在当地学习,后面两年来到广州学习,并在广州就业,这样既扩大了生源,又能解决广州本地存在的年轻护理员短缺的情况。
统筹/广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贾政、何颖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