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随子女“漂”在他乡

17.07.2014  11:12


为照顾孙子孙女,罗姨3年前从兴宁来到梅城,她的丈夫则留在老家,夫妻俩分居两地。(吴腾江 摄)

  ●本报记者  曾秋玲

  实 习 生  刘思琪

  “老年漂一族”指的是离开自己长年生活、工作的地方,跟随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群体。“老年漂一族”并不少见,他们过得怎么样?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漂”,多是为了带孙辈

  “做父母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12年前,因为大儿媳要生小孩了,何叔邓姨从兴宁农村“漂”到梅城带大孙子。之后,小儿子在梅城就业、结婚生子,老两口又帮忙带小孙子。

  像何叔邓姨一样,“老年漂一族”多数是在添孙前后起“漂”,首要任务就是带孙。来自湖北荆州农村的曹叔盛姨至目前已在3个城市“漂”了9年多:他们的两个儿子先是分别在惠州、东莞后来又都来到梅州发展,随着2005年至2012年三个孙子孙女分别在惠州、东莞、梅州出世,老两口就从湖北“漂”到惠州、东莞、梅州带孙。

  不管是平民还是官员,年老了、退休了,回归家庭,最主要的角色就是为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为公务员的邓叔陈姨,2005年退休后,也马上从梅州“漂”到广州带外孙……

  承担大部分家务活

  除了带孙,“老年漂一族”多数还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活,尽量让年轻人轻装上阵、安心工作,有的还设法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

  何叔邓姨来到梅城后,觉得“只是做做家务,带带小孩,好像没干活一样”,不久就开始开荒种菜自给自足,12年来已辗转4个“战场”。曹叔盛姨和两个儿子则分别住在梅城江南相隔不远的三个小区,一大家子九口人每天聚在曹叔盛姨住处吃午饭、晚饭。盛姨每天忙着家务事,而曹叔就在住处所在小区值班室当保安,顺便帮忙照看孙女。曹叔说:“我们没别的能耐,帮子女能干多少是多少。”

  “广州的生活,节奏特别快。年轻人忙忙碌碌,早出晚归。”邓叔陈姨“漂”在广州的这些年,一家人的日常起居饮食以及外孙上学放学的接送、功课辅导等基本都是老两口“搞定”。邓叔说:“我俩难得回趟老家。因为老人家一走,年轻人就不开伙而去外面吃;没几天,家里也变得乱糟糟的了。”

  难以融入新环境

  年老再挪根,难免不适应。像何叔邓姨,只不过是从兴宁来到梅城,距离不过六七十公里,起初也很不习惯。花了大半年,结识了不少兴宁老乡和其他“老年漂一族”,他们才开始适应梅城的生活。

  “老年漂一族”,还有的是夫妻一个“留守”一个“漂”,有的是老夫老妻各“漂”一方。丧偶的冯婆婆从潮汕来梅城已六七年了。儿子儿媳工作非常忙,下班回到家也还经常忙着工作上的事。由于语言不通,冯婆婆一直没能融进新环境,她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回老家,一打就是一个小时,一回老家就再也不想走了,但往往小住数日又不得不返回梅城带孙。

  “年老了再来改变生活方式,适应新环境,难呀!”邓叔摇摇头说,“我住的小区有5000多户,老年人很多,来自全国各地,讲的普通话各有腔调,交流起来很费劲,也缺少共同话题。不像几十年的老朋友,谈起来有共鸣。”其实,邓叔陈姨也有不少亲戚、老同事、老同学住在广州,可是邓叔说“搭公交车、地铁,一来一回就是两三个小时。而且一出门,车多、人多、空气差……还是梅州的慢生活好啊!”

  最怕生病拖累子女

  可是再怎么不习惯、不适应,多数老人还是选择留在异乡继续“漂”,强忍孤寂和疲惫,尽心尽力照顾子女、孙辈。合家平安是他们最大的满足,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生病,帮忙不成反添乱,拖累子女。

  但是,人哪能不生病?何况是年老力衰体弱又操劳的老人。小病小灾,老人们一般不会对子女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老年漂一族”受伤的事例:何叔因开荒种菜患上腰椎间盘突出,一次上楼梯时突然发作,痛得要命,动弹不得;曹叔在帮小儿子干装修活时,不慎从架子上摔下来致腿骨折断。因此,老人在“漂”的过程中,不仅劳累,还要小心翼翼,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