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关注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下一番“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这是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项目!钱总有花完的时候,但项目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避免返贫。”全国政协委员梁志敏认为,精准扶贫要立足有“造血”功能的产业扶贫,扶贫干部要扑下身子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摸清楚贫困地区、贫困乡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做好“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规划、实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梁志敏认为,贫困地区多是好山好水,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同时支持搞好交通设施等配套建设,引进互联网思维,发展农村电商,一头连着大山一头连着市场。“扶贫要扶到点子上,要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可以带动连片地区脱贫奔康。”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连平县上坪镇三洞村山茶种植场农民谢舒雯认为,目前的扶贫政策在解决重大疾病、孩子上学等方面已做得不错,可以在产业扶贫上更加精准。她建议政府可以把贫困人口需求摸得更精准,“对症下药”。“2015年底连平县通了高速公路,很多珠三角的客人愿意过来游玩,仅去年一个桃花节,广州、深圳等地区就来了10万游客,赏连平桃花,品客家美食,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送技能上门培育贫困户一技之长
“政府精准扶贫不能只限于资金补助,也应该适当开展技能扶贫,使扶贫对象依靠自身的能力上岗,实现自我脱贫、致富。”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大埕镇上东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丽华建议。
“古话说得好,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傍身。单纯的送钱送物,扶贫效果难长久。”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揭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邱杏红表示,送技能上门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将现代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送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手”中。“目前贫困地区农民的种植技术仍相对传统落后,建议大力推广先进、科学的农业技术,农产品品质和质量上去了,种植效益就能上去,贫困家庭的收入就会增加。”
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实施教育扶贫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全国人大代表、德庆县工商联主席马纲领指出,要把教育扶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教育扶贫长效机制,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切实增强解决贫困的内生动力。
“乡村教育薄弱是短板,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揭西县凤北村委会主任助理王玲娜表示,现在农民朋友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了,也希望孩子上好学校有好成绩,不输在起跑线上。不过,乡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还不足,老师的待遇也不高,她建议加大对贫困地区乡村教育的补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培养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纪念中学原校长贺优琳表示,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建议远程教育中心要覆盖到所有农村学校,通过现代化手段弥补贫困地区师资力量缺乏问题,“建设费用可以由国家和省里承担。应挑选最具爱心、最优秀的教师,通过该中心为贫困地区学生上课,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免费的优质教育。”
完善医疗保障体制防止因病返贫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怀集县连麦镇长岗村种养专业户徐建贤一直关心基层的扶贫工作。他认为,重大疾病全额报销是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一环。“对于因重大疾病引起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重大疾病全额报销非常有必要。”
全国政协委员戴秀英表示,国务院扶贫办对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回头看”的数据显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占所有贫困户的44.1%。她建议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网,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还要防止一人重病、全家返贫,她建议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因病致贫返贫实行动态管理,为贫困人口提供签约服务,对贫困大病患者实行分类救治,让贫困人口“看得好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执行主席龙宇翔有着多年在贫困地区走访调查、开展帮扶的丰富经历,他建议实施精准扶贫,要深入调查,结合受援地、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找准“着力点”,施展“组合拳”,包括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移民扶贫、金融扶贫等等。此外,还要注意积极发挥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与政府的扶贫形成合力。
(深圳特区报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