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身”定薪水是变相的就业歧视么

22.05.2015  17:31

在广州某高校专场招聘会上,有企业公然以学校区分起薪,被不少大学生吐槽“歧视”太严重。比如,某招聘单位将应届生就读的院校分为普通、重点、211工程、985工程,以及清华北大电子科大等5个梯度,以本科生为例,普通院校毕业生起薪为5000元,之后每一级别增加1000元,给清华北大的本科生开出9000元月薪。

乍一看,毕业生起薪按校分类,确实令人气愤。个人素质高低,怎可简单的以学校名气衡量?所谓“英雄不问来路”,在211、985院校,平时学习不努力,毕业后躺在名校的光环下,混吃混喝之徒大有人在。在普通本科院校,也有敏而好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普通院校毕业生起薪5000元,985院校8000元,清华北大9000元,这样视“出身”定薪的行为,显然不合理。

问题是,有比以“出身”定薪,更靠谱的衡量标准么?目前,我国的毕业生双选会,基本上都是5分钟以内,就确定一个offer。HR只是简单的看一下简历、证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登记证等),测试一下职业匹配度。如此情况下,如何鉴别能力?固然,杭州师范大学也能培养出了马云这样的人才,但整体而言,还是重点院校走出的“刘强东”更多一些。因此,以“出身”定薪,固然不完美,却是企业最现实、最靠谱的选择。

也有人质疑,以“出身”定薪是在逼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离场。这是变相的就业歧视。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只是“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并未对工资标准加以限定。法无禁止即可为,既然法律没有禁止,企业当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更何况,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中,企业有权利对劳动力价格做出自己的判断。

其实,即使大多数企业,没有起薪的差异写在招聘启事中,也是以类似的标准实际操作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2012年,“211工程”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是2427元,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出28%。这说明,大多数企业都将毕业院校作为薪资衡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以“出身”定薪,毕业生在心理上固然难以接受,但也要适应市场的选择。

以“出身”定薪,固然问题颇多,但纠结其中不能自拔,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这其实也是一个启示,在社会竞争中,依然是能力为王。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即使是211、985毕业生也是枉然。因此,与其纠结于起薪的高低,不如靠实干在新开启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编辑:苏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