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设计让创业青年“输得起”

01.08.2014  10:45
目标无可厚非,但实现面临困难。青年人为什么不愿意创业?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相信大部分“过来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年轻人“暮气沉沉”。

  “年收入达到50万,家庭财产达到500万。”这是中山市市委书记薛晓峰日前对创业青年的寄望,他表示:“未来中山将要形成以中等收入者为主的橄榄型社会,通过全民创业,使得年轻一代通过若干年努力,成为社会的中等收入阶层。

  目标无可厚非,但实现面临困难。青年人为什么不愿意创业?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相信大部分“过来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年轻人“暮气沉沉”,未老先衰。

  “他们没有敢闯敢拼的勇气”,“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是许多中年人口中对新一代的评价,紧接着他们会数点起上个世纪90年代自己身处全民创业热潮中的澎湃激情,然后一声叹息。

  确实,在空前优越的物质条件之下,青年的理想往往被衣食不忧的温水所浸泡,渐渐褪色甚至腐坏。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梦想着突破现状更进一步成为人中龙凤的“野心家”依旧大有人在,然而,创业失败的成本则成为拦在他们面前的一道悬崖,“不上天堂,就入地狱。

  但凡不是盲目向前冲闯的“愣头青”,聪明人必然会在创业之前算好一笔“明白账”。打个比方,有人七拼八凑再管父母借了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一下投进还不太熟悉的行业,每天和一群比自己“老道”数倍的“江湖人”打交道。几年下来,能保本是好事,可万一亏了,赔了老本、搭上大好春光不要紧,重要的是之后的半辈子要为当初草率的决定埋单。

  这样的损失并非一般人能够hold住,所以,如果真要鼓励高校学子或是念了中高专科就出来闯荡的年轻人“做自己的老板”,后顾之忧需要有人解决。

  中山市的“全民创业”口号由来已久,在《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实施意见》中,全民创业被列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尽管它在广东省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离理想的状态仍然存在距离,实际推进速度不快,收效不高,以至于人民大众出现了审美疲劳。

  怎样破局、如何突围?为更加广阔的青年群体提供一块“创业试验田”或许是一条出路。目前,中山市各类创业孵化基地都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年龄、户籍、学历等等,这无疑把一些有想法、有经验的的潜力股排除在外,“没有政府的支持,胆气就矮了半截。

  有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创业女青年,她在中山市某孵化基地免费申请了一块地,拿了一些补助,总共投入4000元种植进口农作物,产出后进入市场售卖仅收回2000余元。虽然第一回合没有成功,但对她来说这笔损失完全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吸取经验后完全可以再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尝试。

  这样的模式可以复制,也值得推广。除了政府以外,公益性组织乃至营利性机构也应该参与为青年创业者搭建“孵化基地”,通过签订协议来保证双方共赢。更重要的是,让创业者有小范围小成本的试验,探探市场的虚实,积累宝贵经验,即便初创失败那也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