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制之变助推社工购买模式之变

17.03.2015  13:36

南方都市报》报道,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由于在绩效评估中被评定“服务成效不理想”,去年年底,东莞首次撤销了17个市直部门社工岗位。今年则新增了12个市直部门社工岗位,目前全市市直部门社工岗位共达348个。

虽然撤销了17个岗位,但又新增12个岗位,而且,市直部门社工岗位规模尚有348个,这说明,政府购买社工岗位的模式,还将延续下去。虽然政府购买社工岗位的模式有待完善,但是,制度的作用惯性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

不过,在承认制度延续性的同时,东莞首次撤销市直单位社工岗位,还是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发生变化:经过五六年发展之后,将以绩效评估打破政府购买社工岗位一贯的稳定性,“服务成效不理想”的项目将被撤销,同时将由购买岗位为主向购买项目或“岗位项目化”转变,购买模式逐渐趋同于其他城市的最新做法。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模式转变,其本质目的就是让社工服务更契合社会实际需求,让政府投入的资源更有实效,通过绩效测评来倒逼改变资源投入的低效率。之前政府购买岗位为主的模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本土社工队伍,但是因为缺乏可行项目支撑,有些设岗之后才开始设计项目,这种做法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甚至落入了“社工行政化”的窠臼,政府投入的资源没有发挥最大效用,社工岗位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购买项目的模式或“岗位项目化”,则突出了需求和项目的主导性,以社会需求决定政府购买什么社工服务,以社工机构能开展什么项目决定政府购买哪家机构的社工服务。

既然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更注重需求和项目的导向性,那么,就应该采取更深入、开放和竞争性的运作机制,盘活社会工作领域的政府资源,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一,顺应社工购买模式的转变,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竞标过程,应该更加注重深化对社工机构本身运作理念、项目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评估,项目执行中,加强社工机构与社工个人的衔接与指导,以机构整体之力,为社工个人执行项目提供后盾和支撑,破除之前购买岗位的模式中岗位社工“一个人在战斗”的状况,以社工机构的组织化力量提升项目执行的效果。

其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有限资源,应该逐渐向更大范围的社会组织开放,不必局限于社工机构,更不必局限于少数知名社工机构。更多小微型的草根社会组织,不管其名称中是否有“社会工作”字样,只要其项目更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就应该获得同等竞标资格,甚至获得一定的资源倾斜。只有这样,有限资源才能搅动本地社会组织,增强它们的整体活力,提升它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效果,使其成为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