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底线思维破解发展“两难”

21.07.2014  14:15

  上周,东莞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在四年内实现全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并出台了一套环保指标。方案的通过,足以表明东莞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问题?则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共同来回答。

  让“两难”并行不悖才是真本事

  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诸如此类的绿色需求已成为当前中国最为重要、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同样,一个地方总有一个赖以生存、发展的金饭碗。东莞的金饭碗就在于生产制造。

  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与“金饭碗”的两难关系?在眼前的经济增长和长远的生态利益面前,在二产与一产、三产之间,须做出理性的选择。唯发展论、唯生态论,东莞都不可取。

  若只讲GDP而忽视环境,发展必将不可持续;若只讲生态保护,使发展迟滞,群众也不能答应。这样的焦虑该如何化解?产业转型的空间在哪里?对东莞来说,就要坚持“养一方山水”与“富一方百姓”的辩证统一。

  面临经济增长和生态限制双重压力,应确立明确的底线思维。增量要严控。切不可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不可因为速成心态就放宽环保标准,在引进工业项目上杜绝玩猫腻。

  存量要调整。确立底线思维,不要揪着污染的GDP不放,须用长远的眼光、细腻的政策妥善治理。总之,生态保护是底线,发展也是硬道理,让它们并行不悖才是真本事。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并通过生态补偿制度来激励产业转型,这已是国际先行地区的一个成功探索,值得东莞借鉴。

  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绊脚石

  上周,笔者走访东莞多个经济欠发达村组。很多村组认为,他们贫困的首要因素是耕地控制严、环保压力大,这些理由被认为是不能脱贫的主因。

  事实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可割裂。欠发达镇村面临发展与环保双重任务,必须吸取先发地区的教训,既要跨过拿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阶段,还要解决二者难以取舍的彷徨与矛盾,达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境界。

  一方面,决不能拿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另一方面,养护山水绝不意味着不要发展,而是强调发展不能走老路。

  最根本的,还是要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确立立村之本。比如受生态制约,工业容量有限,因此工业就不一定是发展第一选择,应因地制宜,尊重规律;比如土地较充裕的村,可适度发展都市农业。虽然服务经济属于慢热型,但对吸纳就业、转型升级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假以时日,定会释放出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比如发展现代农业,其对于制造业具有互动效应,也是绿色崛起的辩证之意。

  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绊脚石。道理虽不难理解,但一到具体工作就容易跑偏。因此,关键是要制定一个配套的政绩考核机制,指挥棒先变绿,GDP才会变绿、变优,才能真正激励那些提质增效、绿色崛起的“潜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