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理性破解“基站辐射焦虑症”

16.12.2015  12:59
本报报道,有读者向本报反映称,兴宁市坭陂中心小学教学楼楼顶近日新建了3个基站,学生家长认为会有辐射,不利于学生及周边居民的健康,希望相关部门能重新布设站点。

  ■ 徐剑锋

  本报报道,有读者向本报反映称,兴宁市坭陂中心小学教学楼楼顶近日新建了3个基站,学生家长认为会有辐射,不利于学生及周边居民的健康,希望相关部门能重新布设站点。

  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毕竟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但现在市环保部门作出了权威解答,终于可以让怀有同样焦虑的人放下无谓的恐惧了。

  “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全楼禁用WiFi”,还是“孕妇必须穿防辐射服”,人们对通信辐射俨然是如临大敌,臆想出的危害足以拍成系列科幻片。其实,基站频率虽高,但功率并不大,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不,市环保部门负责人称,基站的辐射往往比wifi的辐射小,且基站建得越密集,对人体的辐射反而更小。

  那么,“基站有危害”的谎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无知”,还在于无处安放的“心中无底”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避害思维,从而形成了一种病态的需求;再加上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不断扩散,在一定范围内就形成了一种心理认同,从而影响人们本应具备的独立思考和科学判断。

  透过“基站辐射焦虑症”,恰恰说明人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极度关注,同样也提醒我们相应的科普知识必须跟上。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这个数字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不得不说,科普的短板,限制了公众获得科学知识的渠道。

  谣言止于真相,也止于科学。当务之急,应尽快铲除“不信科学信谣言”的现实土壤,用全民科学素养的大提升来驱散内心的阴影。权威部门的辟谣,就是藉此给大众科普一下辐射常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科普发言人制度、权威发布不靠谱的民间传说排行榜等。现代信息社会科技手段日新月异,传播这样的知识应该说并不缺乏渠道,关键是看有关部门做不做、怎么做。开好“科普良方”,既要注重理念革新,更应崇尚形式创新,关键要让科学像电影和音乐一样流行起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普知识,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