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简政放权为“奇葩证明”减负

09.04.2015  11:49

简政放权还需正视老百姓需求,真正把审批事项减下来,让办事程序简便易行,让公众少付出办事的成本和精力,有更多的获得感。

开证明是很多人办事过程中的家常便饭。然而,总有一些“奇葩证明”让人哭笑不得。据报道,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需要明确一位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问题来了,需要书面证明他和他母亲是母子关系。为了这个证明,他需要千里跋涉回江西老家,还不见得能办妥。

该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陈先生的困境,之所以引起众人共鸣,其实是很多人遭遇的一个缩影。

比如,有媒体就盘点出了一些“奇葩证明”:有的单位新人入职,要社区开具“人品证明”;摔伤申办保险的,要“非打架斗殴受伤”证明;去银行换残币,需要“非故意烧毁钱币”证明;办医保报销,要证明“自己扭伤脚脖子”。诸如此类,令人头疼甚至抓狂。所谓办事难,很多时候,正是这些林林总总的奇葩证明,令人疲于奔命。

按说,老百姓办事,大多是一些寻常小事,为什么需要这么多证明,甚至条件那么苛刻、那么奇葩?首先是审批事项太多的问题。该取消的不取消,该放的不放,该从简的不从简,还是叠床架屋一般搞一堆条件、一堆表格,让人不堪其繁。比如,有网友就发现,买套房子动辄要填十几张表格,其中1/3以上的内容竟是重复的。

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相关部门相互踢皮球,该承担的事情不办,该共享的信息搞封闭,该提醒公众的不言语,谁也不愿意主动担责,更不给办事人指条明路。甲部门说需要乙部门的证明,而乙部门反过来又以甲部门证明为办事前提,陷入了“你扯我、我扯他、相互扯”的怪圈。至于为什么非要这个证明,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就是这么规定的”,一句话呛得人心里堵得慌。

奇葩证明也好,证明过多也罢,说到底还是权力任性。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空间过大,没有根据法律和制度的规定来操作,有的甚至吃拿卡要、寻租牟利,这种顽疾亟须治理。

那位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市民,最终只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就解决了难题。而要破解证明泛滥的问题,恐怕还需要做好很多工作。简政放权还需正视老百姓需求,真正把审批事项减下来,让办事程序简便易行,让公众少付出办事的成本和精力,有更多的获得感。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大数据时代,把部门信息、公民信息连通起来、共享起来,并不难办。如果实现了综合数据联网,就可以由相关部门内部调取,不用公民再去办那些累人的证明了。这当然有个实现过程,但只要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总想着如何服好务、办好事,问题就会逐渐得到破解。